• miào
  • táng
  • zhī
  • li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iào táng zhī liàng

成语解释:庙堂:帝王之宗庙,比喻宏大。形容人的气量大,遇事沉着冷静

成语出处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谢安传》:“谢有庙堂之量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人的气量大

繁体字形:廟堂之量

英文翻译:Quantity of temples

庙堂之量的意思

庙:1.旧时供祖宗神位的处所:宗庙。家庙。2.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:寺庙。土地庙。文庙。岳庙。山顶上有一座庙。3.指朝廷:庙堂。廊庙。4.已死皇帝的代称:庙号。庙讳。5.庙会:赶庙。

堂:1.正房:堂屋。2.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:礼堂。课堂。食堂。3.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、审讯案件的地方:大堂。过堂。4.用于厅堂名称,旧时也指某一家、某一房或某一家族:三槐堂。5.用于商店牌号:同仁堂(北京的一家药店)。6.堂房:堂兄。堂弟。堂姊妹。7.a)用于成套的家具:一堂家具。b)用于分节的课程,一节叫一堂:两堂课。c)旧时审案一次叫一堂:过了两堂。d)用于场景、壁画等:三堂内景。一堂壁画。8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量:[liàng]1.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。如升、斗等。2.限度:胆量。力量。3.数量:降雨量。产量。4.估计;衡量:量力而行。5.哲学范畴。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、程度、速度等,即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,如多少、大小、高低、轻重、快慢等。[liáng]1.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、长短或其他性质:量地。量血压。2.估计;衡量:打量。思量。

成语评论

庙堂之量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个人有当官或做大事的胸襟和气度。比如公司里有个领导,面对下属的失误不急着发火,反而耐心分析问题,这就是“庙堂之量”的体现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宽容有啥区别?关键在格局。比如历史上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后,依然写下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——这种既能扛住压力,又能保持清醒的状态,才是真正的庙堂之量。它不只是包容错误,更是能在动荡中稳住方向的能力。

现代职场里也能看到这种特质。比如团队项目搞砸了,有的管理者会先反思流程漏洞,而不是抓“背锅侠”。我认识的一位创业老板,在资金链断裂时反而给员工发年终奖,他说:“困难时人心比钱重要。”这种选择背后,藏着超越眼前得失的视野。

不过个人觉得,庙堂之量未必只属于大人物。普通人处理家庭矛盾时,如果能跳出对错之争,多考虑关系维护,也算一种“小家庙堂”。就像邻居王阿姨,发现儿子偷偷改志愿不生气,反而说:“选错专业可以改行,但伤了信任补不回来。”这话就很有智慧。

培养这种气度其实有方法。试着在冲突发生时问自己:“五年后这事还重要吗?”或者“对方的核心需求是什么?”去年部门空降新主管,大家都不服气。但三个月后我们发现,她顶着压力争取到的资源,让整个团队年终奖翻倍。这时候才明白,能忍一时委屈的人,可能看得更远。

说到底,庙堂之量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,而是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修炼。就像大海能容纳百川,不是因为它足够大,而是因为它放低了自己。当我们学会把目光从“我”转向“我们”,属于普通人的庙堂之量,或许就在某个转角悄然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