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èi shū ér tàn
成语解释: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余读《孟子》书,至梁惠王问‘何以利吾国’,未尝不废书而叹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书生发感叹
繁体字形:廢書而嘆
英文翻译:stop reading to sigh with feeling
废:1.不再使用;不再继续:废除。半途而废。这个煤窑废了。2.荒芜;衰败:废园。废墟。3.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:废话。废报纸。废钢铁。4.肢体伤残:残废。废疾(残疾)。5.废黜。
书:1.写字;记录;书写:书法。大书特书。振笔直书。2.字体:楷书。隶书。3.装订成册的著作:一本书。一部书。一套书。丛书。新书。古书。书店。4.书信:家书。书札。5.文件:证书。保证书。说明书。挑战书。白皮书。6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叹:1.叹气:叹息。可叹。长吁短叹。2.吟哦:咏叹。一唱三叹。3.发出赞美的声音:赞叹。叹为奇迹。
“废书而叹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放下书感叹,但实际想表达什么?举个例子:小张高考失利后,偶然读到《史记》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,突然把书一放,长叹一声:“原来低谷才是人生的转折点啊!”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“废书而叹”——不是书不好,而是内容太触动人心,让人必须停下来消化情绪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“掩卷沉思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前者更强调情感冲击。比如公司主管老王读到《资治通鉴》里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段落,突然拍着桌子站起来,对着窗外喃喃自语:“这不就是我们部门裁员的翻版吗?”这种瞬间的震撼感,就是“废书而叹”的精髓。
现代人还会这样吗?当然!我邻居李姐给孩子讲《红楼梦》黛玉葬花,讲到一半自己哽咽得读不下去。孩子眨着眼睛问:“妈妈为什么哭?”你看,好的文字就像照妖镜,总能在某个瞬间照见我们隐藏的情感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正是这个成语流传千年的原因。
有趣的是,这种体验正在发生变化。以前人们捧着竹简绢帛读书,现在更多是刷着手机屏幕。但上周在地铁上,我看见个姑娘读电子书《活着》,读到福贵失去儿子时,突然摘下耳机抹眼泪。科技改变了载体,但文字穿透人心的力量始终未变。
个人觉得,“废书而叹”在今天反而更珍贵。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,能让人放下手机的必是直击灵魂的内容。就像上周我读《人类简史》,看到“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骗局”的论断时,惊得把kindle往沙发上一摔——这种思维颠覆的爽快感,不就是当代版的“废书而叹”吗?
下次当你刷短视频感到空虚时,不妨试试捧本纸质书。说不定某个段落就会让你突然愣住,就像被闪电击中天灵盖,非得合上书页深呼吸才能平复心情。这种可遇不可求的阅读体验,或许就是文字世界留给现代人最珍贵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