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āi juàn yǒu dé
成语解释:开卷:打开书本,指读书;得:收获。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
成语出处:晋·陶潜《与子俨等疏》:“开卷有得,便欣然忘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读书总有好处
繁体字形:開卷有得
英文翻译:I have something to open
开:1.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;打开:开门。开锁。开箱子。不开口。2.打通;开辟:开路。开矿。墙上开了个窗口。开了三千亩水田。3.(合拢或连接的东西)展开;分离:桃树开花了。扣儿开了。两块木板没粘好,又开了。4.(河流)解冻:河开了。5.解除(封锁、禁令、限制等):开戒。开禁。开斋。开释。6.发动或操纵(枪、炮、车、船、飞机、机器等):开枪。开汽车。开拖拉机。火车开了。7.(队伍)开拔:昨天开来两团人,今天又开走了。8.开办:开工厂。开医院。9.开始:开工。开学。开演。10.姓。11.开金中含纯金量的计算单位(二十四开为纯金):这条金项链是十八开的。[英karat]12.开尔文的简称。1开是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/273.16。13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。a)表示分开或离开:拉开。躲开。把门推开。窗户关得紧,打不开。b)表示容下:屋子小,人多了坐不开。这张大床,三个孩子也睡开了。c)表示扩大或扩展:喜讯传开了。d)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:下了两天雨,天就冷开了。天还没亮,大家就干开了。
卷:[juàn]机关里保存的文件:卷宗。调卷。查卷。[juǎn]1.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:把竹帘子卷起来。卷起袖子就干。烙饼卷大葱。2.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:风卷着雨点劈面打来。汽车卷起尘土,飞驰而过。她卷入了这场争论。3.裹成圆筒形的东西:铺盖卷儿。把挂历裹成一个卷儿寄出去。4.(卷儿)卷子(juǎn·zi):花卷儿。金银卷儿。5.用于成卷儿的东西:一卷纸。一卷铺盖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得:[dé]1.得到(跟“失”相对):取得。得益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。2.演算产生结果:二三得六。五减一得四。3.适合:得用。得体。4.得意:自得。5.完成:饭得了。衣服还没有做得。6.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,表示同意或禁止:得,就这么办。得了,别说了。7.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,表示无可奈何:得,这一张又画坏了!8.助动词。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许可(多见于法令和公文):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。9.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可能这样(多用于否定式):水渠昨天刚动手挖,没有三天不得完。[de]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出得门来。[děi]1.助动词。需要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。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?2.“得”的否定是“无须”或“不用”,不说“不得”。3.助动词。表示揣测的必然:快下大雨了,要不快走,就得挨淋。4.舒服;满意:这个沙发坐着真得。
翻开一本历史人物传记,读到“韩信忍胯下之辱”的故事时,突然明白“开卷有得”的真谛。当十五岁的李明在地铁上阅读《人类简史》,原本为应付考试而读书的他,意外发现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协作方式,这种跨越时空的认知突破,不正是开卷带来的隐形礼物吗?
为何古人说“开卷有得”? 有位程序员朋友分享过真实经历:在开发遇到瓶颈时,偶然读到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中关于“良质”的论述,竟帮助他重构了代码逻辑。这种看似无关领域的知识串联,印证了阅读如同在脑内埋藏彩蛋,总会在某个时刻被意外触发。
最近重读《红楼梦》,注意到丫鬟小红凭借“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”在贾府立足的情节。这让我想到现代职场:主动学习新技能的员工,就像不断翻开生活这本大书,总能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。有位创业者告诉我,他保持每天读行业报告的习惯,去年正是某份报告中隐藏的数据趋势,让他提前布局了新能源赛道。
电子书盛行的时代还需要开卷吗? 观察地铁里的阅读场景会发现有趣现象:捧着纸质书的人往往更容易进入深度阅读状态。神经科学研究显示,纸张的触感确实能增强记忆锚点。上周在社区图书馆,看见中学生把《三体》和物理课本对照着读,这种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行为,比被动接受碎片信息有效得多。
有位退休教师做过实验:让两组学生分别用搜索引擎和工具书完成课题。结果使用工具书的组别虽然耗时更长,但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超出38%。这提醒我们,开卷过程中必要的“费力感”,恰恰是建构认知框架的关键榫卯。就像拼乐高积木,亲手寻找适配模块的过程,比直接获得成品更有成长价值。
在公园晨练时常见到王大爷,他总带着《本草纲目》观察植物。去年秋天他根据书中记载,成功用蒲公英缓解了邻居的皮肤炎症。这个案例生动说明:当知识穿过眼睛抵达双手,开卷所得就转化成了真实的生活智慧。或许真正的阅读收获,不在于记住多少金句,而在于培养出随时调用知识的敏锐嗅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