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āi guó yuán lǎo
成语解释:元老:政界年辈资望高的人。指建国时资历声望高的人。
成语出处:《北史·赵普传》:“伏见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,开国元老,参谋缔构,厚重有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建国功臣
繁体字形:開國元老
英文翻译:founding heros
开:1.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;打开:开门。开锁。开箱子。不开口。2.打通;开辟:开路。开矿。墙上开了个窗口。开了三千亩水田。3.(合拢或连接的东西)展开;分离:桃树开花了。扣儿开了。两块木板没粘好,又开了。4.(河流)解冻:河开了。5.解除(封锁、禁令、限制等):开戒。开禁。开斋。开释。6.发动或操纵(枪、炮、车、船、飞机、机器等):开枪。开汽车。开拖拉机。火车开了。7.(队伍)开拔:昨天开来两团人,今天又开走了。8.开办:开工厂。开医院。9.开始:开工。开学。开演。10.姓。11.开金中含纯金量的计算单位(二十四开为纯金):这条金项链是十八开的。[英karat]12.开尔文的简称。1开是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/273.16。13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。a)表示分开或离开:拉开。躲开。把门推开。窗户关得紧,打不开。b)表示容下:屋子小,人多了坐不开。这张大床,三个孩子也睡开了。c)表示扩大或扩展:喜讯传开了。d)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:下了两天雨,天就冷开了。天还没亮,大家就干开了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元:1.朝代。蒙古孛儿只斤·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。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。1279年灭宋。定都大都(今北京)。2.姓。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“开国元老”这个词,大家可能听过但未必细想过它的含义。举个例子:一家初创公司的第一批员工,陪着创始人熬夜写方案、跑客户,公司上市后,他们被称为“开国元老”。这时候有人问:“这些人不就是普通员工吗?为什么用这么庄重的词?”其实,“开国元老”不只是资历老,更代表他们参与了从无到有的关键阶段,是组织根基的奠定者。
再比如历史场景:明朝初年,徐达、常遇春等将领跟随朱元璋打下江山,后世称他们为“大明的开国元老”。有人疑惑:“打仗的将军那么多,为何只有他们被记住?”答案藏在贡献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中——他们不仅是执行者,更是战略的制定者和时代的破局者。
现代职场中也存在类似现象。某公益组织成立时,三位志愿者自掏腰包租办公室、设计项目,十年后机构壮大,新人称他们为“机构的开国元老”。有人问:“他们现在不担任要职,为何地位依然特殊?”这里暗含一个逻辑:精神领袖的价值往往超越职位本身,他们代表的是组织的初心与凝聚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开国元老”并不局限于褒义。某科技团队创业时,几位核心成员因理念不合分道扬镳,后来有人评价:“他们算不算开国元老?当然算,但元老也可能成为变革的阻力。”这引出一个深层问题:元老的贡献是否注定被时代淘汰?我的观点是:历史地位不可否认,但适应变化的能力才是持续获得尊重的关键。
换个角度看家族企业,第一代打拼者常被称作“家族的开国元老”。年轻一辈可能困惑:“为什么爷爷的决策权比董事会还大?”这背后是传统与制度的碰撞——元老符号承载着情感认同,而现代管理更依赖规则。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,或许比争论头衔更有意义。
观察这些例子会发现,“开国元老”的本质是时间、贡献与象征意义的叠加。它像一枚勋章,记录着特定阶段的奋斗史,但勋章不会自动发光,需要佩戴者用行动证明其价值始终鲜活。当我们在不同领域使用这个词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他们留下了什么?又为未来铺就了什么?”答案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,也更值得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