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ū
  • jiā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ì sú chū jiā

成语解释:弃:放弃;俗:尘俗。放弃世俗出家为僧尼
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回:“今有这个表弟姓鲁,是关西军汉出身,因见尘世艰辛,情愿弃俗出家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世

繁体字形:弃俗出家

英文翻译:Abandon the vulgar and become a monk

弃俗出家的意思
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
成语评论

弃俗出家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的故事其实藏在许多经典作品里。比如《红楼梦》中,贾宝玉最终选择“弃俗出家”,脱下锦衣华服,换上僧袍,从此与红尘告别。这个成语的核心,说的就是放下世俗牵绊,追求精神上的解脱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有人宁愿放弃家庭和财富,也要选择这样的生活?举个例子,唐代诗人王维中年后隐居终南山,半官半隐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“精神出家”。他曾在诗中写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这种超脱的态度,和成语传递的意境不谋而合。

现代社会中,“弃俗出家”有了新解读。我认识一位都市白领,她辞职后搬进山间小屋,每天种菜读书。虽然没剃度出家,但这种主动剥离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出离”?这种选择背后,往往藏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出家不代表消极避世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,那些潜心修行的僧人用几十年时间描绘信仰,这种专注反而成就了震撼世界的艺术瑰宝。就像弘一法师李叔同,他放下尘世名利后,却在书法、音乐领域达到了更高境界。

每个人对“俗世”的定义不同。有人觉得职场应酬是束缚,有人却乐在其中。关键不在于出家与否,而在于能否找到内心的平衡点。就像陶渊明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的境界,或许在喧嚣中保持清明,才是更难的修行。

观察身边会发现,选择简单生活的人越来越多。他们可能没有遁入空门,但通过断舍离、极简主义等方式,正在实践着属于这个时代的“精神出家”。这种趋势或许说明,当物质丰裕到某个临界点后,人们会自然转向对精神世界的探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