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 rú biàn máo
成语解释:弁:古代的帽子;髦:儿童的垂发。比喻毫不可惜地丢弃无用之物
成语出处:清·翟灏《通俗编·服饰》:“弃如弁髦,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:‘岂如弁髦,而因以敝之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棄如覍髦
英文翻译:Abandon as fashion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弁:1.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。2.低级武职的旧称:武弁。马弁。3.古又同姓卞的“卞”。
髦: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头发。
“弃如弁髦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描述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。比如有人买新手机后,把还能用的旧手机直接丢进垃圾桶,仿佛它是个毫无价值的塑料壳。这种行为恰恰体现了“弃如弁髦”的核心——把曾经重要的事物当作无用的垃圾抛弃。
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个有趣的问题:为什么人们容易喜新厌旧?其实这和古时候的“弁髦”仪式有关。古代男子成年时会戴黑布冠(弁)和垂发(髦),完成仪式后这些象征物就被丢弃。这种习俗演变成成语,揭示了一个永恒现象:当事物完成使命后,人们往往会忘记其曾经的价值。
在职场中也能看到类似情况。某科技公司曾花重金开发的内部管理系统,两年后因为管理层变动就被全面弃用,整套系统像过期的罐头食品般被处理掉。这种决策看似高效,实则可能造成资源浪费——毕竟系统里积累的运营数据本可以成为改进的基石。
有个值得探讨的细节:被“弃如弁髦”的东西真的都没有价值吗?去年大扫除时,我发现学生时代的课堂笔记差点被当废纸卖掉。重新翻阅时,那些稚嫩的笔迹竟帮我找回了创业初期解决问题的思路。这提醒我们,在决定抛弃某物前,不妨先想想它是否还藏着未被发现的闪光点。
现代社会更替速度加快,“弃如弁髦”现象愈演愈烈。电子产品的迭代周期从三年缩短到一年,服装流行趋势月月更新。这种快速淘汰机制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,也容易催生“用完即弃”的消费观念。或许我们可以学习日本“侘寂”美学,学会在旧物中看见时光沉淀的价值。
正确使用这个成语要注意语境。当朋友冲动丢弃珍藏的邮票时,可以说“这些可不是弃如弁髦的废纸”;看到企业盲目跟风转型,也能提醒“别把核心竞争力弃如弁髦”。记住,每个被抛弃的事物都曾是某个时刻的重要选择,学会理性判断比简单丢弃更需要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