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 è cóng dé
成语解释:弃;抛开。抛弃丑恶信从道德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刘统军碑》:“弃恶从德,乃与蔡通涂其榛棘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改恶向善
繁体字形:棄惡従惪
英文翻译:Abandon evil and follow virtue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恶:[è]恶劣;坏:恶习。恶意。[wù]讨厌;憎恨(跟“好”hào相对):好恶。深恶痛绝。[ě]1.[恶心](ě·xin)2.有要呕吐的感觉:胃里不舒服,一阵一阵地恶。3.厌恶;令人厌恶:这种丑事,让人恶。你别在这儿恶我了。4.揭人短处,使难堪:他太抠门儿,得找个机会恶恶他。[wū]1.同“乌2”。2.表示惊讶:恶,是何言也(啊,这是什么话)!
从:[cóng]1.依顺:顺从。盲从。从善如流。2.采取,按照:从优。3.跟随:愿从其后。4.跟随的人:侍从。仆从。5.参与:从业。从政。投笔从戎。6.由,自:从古至今。从我做起。7.次要的:主从。从犯。8.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:从父(伯父、叔父的通称)。9.中国魏以后,古代官品(有“正品”和“从品”之分,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)。10.姓。[zòng]1.古同“纵”,竖,直。2.古同“纵”,放任。
德:1.道德,品行;特指好的品行:德育。美德。德才兼备。2.心意;志向:同心同德。离心离德。3.恩惠;好处:感恩戴德。4.德国的简称。
“弃恶从德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早,但放在今天依然鲜活。比如一个沉迷游戏的学生突然戒掉手机、专心学习,这算不算“弃恶从德”?其实核心问题在于:人为什么会选择改变?答案可能藏在“后悔”里——当过去的错误让自己或他人受伤时,人自然会想修正方向。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。小区门口的水果摊老板以前总用劣质果混在好果里卖,后来被顾客投诉多次,干脆贴出告示承诺“坏一赔三”,生意反而更好了。这说明什么?自问:改变的动力只能来自外部压力吗?不完全。有人因为良心不安而改变,有人因为看到新机会而调整。主动修正错误,往往比被动补救更有生命力。
有个朋友曾分享他的经历:年轻时跟着不良团体混日子,直到有天看到母亲偷偷抹眼泪,突然觉得“不能再这样活”。这种转变的关键,是找到了比“恶”更有吸引力的目标——比如家人的期待,或者对更好自我的想象。这让我想到:“从德”不一定是苦修,而是找到值得守护的东西。
不过也有人质疑:犯错后真的能彻底改变吗?看历史就知道答案。唐朝名将郭子仪年轻时脾气暴躁,后来修炼心性成为一代贤臣;宋代文人周敦颐早年热衷功名,中年后写下《爱莲说》转向精神追求。改变需要时间和反复,就像种树不可能一夜成荫,但扎根的过程本身就有价值。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谈“弃恶从德”不必拘泥于宏大叙事。少吃垃圾食品是“弃恶”,坚持每周给父母打电话是“从德”。当善意变成具体行动,改变的齿轮就开始转动。毕竟,道德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每天选择走哪条路的自觉。
最后留个思考:如果“恶”是指惯性躺平,“德”是否可以是尝试突破舒适区?答案或许因人而异,但重要的是保持对更好状态的向往。就像溪流改道需要冲破岩石,改变从来不容易,但水流声会告诉你:方向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