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 è cóng shàn
成语解释:丢弃邪恶行为去做好事。
成语出处:王朔《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》:“我愿意和韩劲合作,使吴迪弃恶从善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改恶向善
繁体字形:棄惡従善
英文翻译:shun evil and learn to do good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恶:[è]恶劣;坏:恶习。恶意。[wù]讨厌;憎恨(跟“好”hào相对):好恶。深恶痛绝。[ě]1.[恶心](ě·xin)2.有要呕吐的感觉:胃里不舒服,一阵一阵地恶。3.厌恶;令人厌恶:这种丑事,让人恶。你别在这儿恶我了。4.揭人短处,使难堪:他太抠门儿,得找个机会恶恶他。[wū]1.同“乌2”。2.表示惊讶:恶,是何言也(啊,这是什么话)!
从:[cóng]1.依顺:顺从。盲从。从善如流。2.采取,按照:从优。3.跟随:愿从其后。4.跟随的人:侍从。仆从。5.参与:从业。从政。投笔从戎。6.由,自:从古至今。从我做起。7.次要的:主从。从犯。8.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:从父(伯父、叔父的通称)。9.中国魏以后,古代官品(有“正品”和“从品”之分,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)。10.姓。[zòng]1.古同“纵”,竖,直。2.古同“纵”,放任。
善:1.善良;慈善(跟“恶”相对):善举。善事。心怀不善。2.善行;善事(跟“恶”相对):行善。劝善规过。3.良好:善策。善本。4.友好;和好:友善。相善。亲善。5.熟悉:面善。6.办好;弄好:善后。善始善终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7.擅长;长于:善战。多谋善断。8.好好地:善自保重。善为说辞。9.容易;易于:善变。善忘。10.姓。
“弃恶从善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从错误中醒悟并转向正途。比如《世说新语》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:他年轻时横行乡里,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恶行后主动杀虎斩蛟、改过自新,最终成为忠臣良将。这种转变为何令人敬佩?或许因为它证明了人性中始终存在向善的火种。
有人会问:“人真的能彻底改变吗?”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斗鸡走马,却在目睹民间疾苦后写下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忧国之作。这种转变并非偶然——环境刺激与自我反思的结合,往往成为改变的催化剂。就像现代戒毒成功者分享的:“真正触动我的不是惩罚,而是看到母亲的白发。”
当代社会中的“弃恶从善”更具现实意义。某科技公司前黑客转型为网络安全专家的事例说明,曾经的“恶”可能转化为独特优势。这让我想到:社会是否应该创造更多接纳改过者的机制?毕竟,给犯错者留一扇窗,可能比永远封门更能守护集体安全。
值得注意的是,转变过程往往伴随阵痛。就像树木修剪枯枝时会流树脂,人在剥离旧习时也可能经历反复。但正如宋代苏轼在流放中完成思想蜕变,暂时的困境反而成就了更完整的人格。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轨迹,或许才是真实的“弃恶从善”。
观察身边的转变案例会发现,支撑改变的核心动力常来自两种力量:内在的良知觉醒与外界的善意牵引。社区里的失足青年通过技能培训重获新生,既需要个人下定决心,也离不开志愿者持续递上的“信任绳索”。这种双向奔赴的过程,恰似春泥护花般温暖有力。
在数字化时代,“恶”与“善”的边界变得愈发复杂。网络暴力者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调解员,游戏成瘾者开发防沉迷系统——这些新形态的转变启示我们:所谓“恶”可能只是尚未找到出口的能量,而社会需要更多元的价值转化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