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n jīn gū liǎng
成语解释:形容掂量轻重。
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一卷:“言真道假、弹斤估两的在日光中烜耀。惹得一市人都来观看,不住声的有人喝采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估算
繁体字形:彈斤估兩
英文翻译:To weigh one's weight
弹:[dàn]1.弹子:弹丸︱泥弹。2.枪弹;炮弹;炸弹。[tán]1.用手指弹击:把袖子上的土弹掉。2.用手指、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:弹吉他。弹钢琴。3.有弹力或用弹力发射:弹簧。弹射。4.抨击;检举:弹劾。讥弹。
斤:1.市制质量单位。10两为1斤,100斤为1担。1斤原为16两,后改为10两,合500克。2.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。
估:[gū]大致推算:估产。[gù]〔估衣〕出售的旧衣服。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提到"弹斤估两",很多朋友会下意识摸手机查词典——这个成语确实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其实它描绘的是人们在选择时反复权衡的纠结状态,就像拿着秤杆不停调整秤砣的位置,非要精确到每一钱每一两。
菜市场里常见这样的场景:"您这白菜能便宜五毛吗?"王阿姨把菜筐里的白菜挨个捏了遍,"您看这菜帮子都蔫了。"其实她心里明白,这个季节的菜价已经够实惠,但总想再"弹斤估两"多要些优惠。卖菜的张叔笑着摇头:"您这算盘打得比计算机还快!"
工作中也常遇到类似情况。市场部的小李捧着两份方案举棋不定:A方案预算少但见效慢,B方案成本高但转化快。主管拍拍他肩膀:"别光顾着弹斤估两,客户下周就要方案,咱们得在明天中午前定稿。"这时才惊觉,过度计较细节反而可能错失良机。
为什么人们明知不该计较却仍忍不住反复权衡?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源于对"机会成本"的本能焦虑。就像网购时反复比价三小时只为省十块钱,表面是精打细算,实则是担心错过更好选择。但有趣的是,过度比较反而消耗了更宝贵的时间成本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注解。信息爆炸时代,各种选择铺天盖地,年轻人找工作要对比五险一金、通勤时间、下午茶福利;选餐厅要看评分、查点评、翻照片。但往往在比较中,最核心的需求反而被模糊了——就像相亲时列满条件清单,却忘了心动的感觉才是关键。
下次面对选择时,不妨先画个"决策同心圆":最内圈是非满足不可的核心需求,中间层是加分项,外圈是可妥协条件。当发现两个选项在内圈旗鼓相当时,就该停止弹斤估两,相信直觉做出选择。毕竟生活不是数学题,有时候留点余白,反而能遇见意外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