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iān jīn gū liǎng
成语解释:犹言掂斤播两。
成语出处:《隋唐演义》第九六回:“一饭之恩,报以千金,岂是掂斤估两的事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过分计较
繁体字形:掂斤估兩
英文翻译:argue about little details
掂: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,估量其轻重:掂量。掂一掂看有多重。
斤:1.市制质量单位。10两为1斤,100斤为1担。1斤原为16两,后改为10两,合500克。2.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。
估:[gū]大致推算:估产。[gù]〔估衣〕出售的旧衣服。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哎哟,这“掂斤估两”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成语!说白了,它就是形容人爱计较得失,连一根葱的份量都要琢磨半天。比如菜市场里的大妈跟摊主砍价:“你这白菜叶子蔫了吧唧的,得再便宜五毛!”,摊主急得直拍大腿:“大姐您这真是掂斤估两啊,我这都亏本卖了!”
这时候您可能要问了:“那这成语和‘精打细算’有啥区别?”嘿,问得好!咱举个职场例子您就明白了。小张跟老板提加薪,非要把自己每天多干的半小时工作量折算成加班费,老板直摇头:“年轻人要有格局,别总掂斤估两的。”您瞧,这里说的可不单是计算数字,更多是批评他眼界太小啦。
说实在的,生活里谁还没个计较的时候?比如网购凑满减,硬是往购物车里塞两包纸巾凑单。不过话说回来,要是把“掂斤估两”用在正道上,倒也不赖。您看隔壁王阿姨,买菜时仔细挑新鲜货,跟商家讨价还价省下的钱,转头就捐给山区孩子买书本——这可不就是会过日子的智慧嘛!
不过话分两头说,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倒是挺忌讳这个。小李跟对象约会,非要把每顿饭钱记小本本上,结果姑娘直接甩了句话:“谈感情又不是搞买卖,成天掂斤估两的累不累?”您品品,这话里话外说的可不就是感情里算计太多容易伤和气么?
依我看呐,这成语就像把双刃剑。用在生意场上那是精明,放在人情往来里就成了小气。如今这世道,信息越来越透明,其实很多事根本用不着费劲掂量——就像现在买菜都能扫码看溯源,谁还跟二十年前似的掰着菜叶子讲价呢?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
说到底,老祖宗留下的成语就是个照妖镜。用得好了能防吃亏,用过头了反显小气。下次见着爱计较的人,您不妨笑着来句:“老兄,咱大气点儿成不?别总跟那杆秤过不去!”保准既点醒对方,又不伤和气,您说这招妙不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