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g jiàng zhī xià wú ruò bīng
成语解释:弱:软弱。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好的部属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九卷:“强将之下无弱兵。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,方为厮称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名师出高徒
繁体字形:強將之下無弱兵
英文翻译:No weak soldier under a strong general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将:[jiāng]1.副词。就要;快要:天将下雨。2.介词。把;拿:将革命进行到底。将功赎罪。3.下象棋时直接攻击对方的将或帅:将军。4.带领;搀扶:将幼弟而归。扶将。5.做:慎重将事。6.休养;调养:将养。7.文言副词。又;且:将信将疑。8.助词。表示动作的开始:赶将上去。[jiàng]1.军衔名。将官。在校之上。2.泛指军官:将士。损兵折将。3.带;率领:将兵。[qiāng]请;希望:《将进酒》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弱:1.气力小;势力差(跟“强”相对):软弱。衰弱。他年纪虽老,干活并不弱。2.年幼:老弱。3.差;不如:他的本领不弱于那些人。4.丧失(指人死):又弱一个。5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少于此数(跟“强”相对):三分之二弱。
兵:1.战士;军队:当兵。兵种。2.军队中的最低等级:上等兵。3.武器:兵工厂。短兵相接。4.关于军事或战争的:兵书。纸上谈兵。
“强将之下无弱兵”这句话到底啥意思?举个例子,比如一个公司里有个特别厉害的部门总监,他带的团队里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其实核心问题就藏在成语里:好的领导真的能让团队全员变强吗?
先看历史故事。三国时期的张飞,打仗时总冲在最前面,手下的士兵一个个像打了鸡血。有个士兵原本连枪都拿不稳,跟着张飞打了半年仗,居然能单挑敌方副将。这说明什么?领头人的行动力会直接影响团队状态——你拼命,手下也不好意思偷懒。
现代职场也有类似现象。我们公司技术部主管每天最早到岗,遇到技术难题亲自写代码示范。上个月新来的实习生在他的指导下,三个月就参与了核心项目开发。这印证了那句老话:领导是面镜子,团队成员的成长速度往往映照着领导的投入程度。
不过有人会问:全靠领导带动,员工自身就没责任吗?其实这是个互动过程。好比健身教练制定科学计划,但学员也得自己流汗。好的管理者就像催化剂,能加速团队化学反应。我见过最聪明的领导,会针对不同员工设计“成长开关”——有人需要鼓励,有人需要挑战,这比一刀切的管理有效得多。
从个人经历看,真正厉害的领导往往在做三件事:明确目标、拆解路径、及时反馈。去年我们团队接手紧急项目,主管把三个月的工作量拆成21个小目标,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开复盘会。这种清晰的节奏感,让最没经验的同事都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,团队整体水平自然水涨船高。
说到底,团队强弱从来不是偶然。当领导愿意花时间培养下属,建立良性竞争机制,普通员工也能爆发惊人潜力。就像种庄稼,肥沃的土壤加上合适的养料,再普通的种子都能长出好收成。职场中的“土壤改良”,往往就是从领导层的自我革新开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