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áng quán zhī xià
成语解释:黄泉:指地下之泉,人死埋于地下。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 隐公元年》:“誓之曰: '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'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
繁体字形:黄泉之下
英文翻译:under the sod
黄:1.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。2.指黄金:黄货。黄白之物。3.指蛋黄:双黄蛋。4.象征腐化堕落,特指色情:扫黄。查禁黄书。5.(Huáng)指黄河:治黄。引黄工程。6.(Huáng)指黄帝,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:炎黄。7.姓。8.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:买卖黄了。
泉:1.泉水:温泉。矿泉。清泉。甘泉。2.泉眼。3.钱币的古称:泉币。4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“黄泉之下”这个词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?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指的是人死后所在的地方,也就是古人想象中的阴间。比如《左传》里提到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”,说的就是两个人决裂到死后都不想见面的程度。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古老,但直到今天,我们依然能在小说或影视剧中看到它的影子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“黄泉”来代指死亡?这和他们的世界观有关。古人认为大地深处有泉水,泉水浑浊发黄,所以叫“黄泉”。后来这个词渐渐被用来比喻人死后的归宿。比如《聊斋志异》里有段描写:“若得黄泉之下再续前缘,虽死无憾”,这里就用“黄泉之下”表达了对死后世界的浪漫想象。
现代人怎么用这个成语呢?举个例子:当老人感慨“等我到了黄泉之下,一定要问问祖宗这件事”,其实并不是真的相信阴间存在,而是用这种说法表达未了的心愿。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文化传统,又带着点幽默感。我注意到,现在年轻人反而更喜欢用它开玩笑,比如朋友间会说:“这事儿我黄泉之下都不会忘”,让沉重的成语变得轻松起来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好奇:这个成语会不会让人感觉不吉利?我倒觉得不必太纠结。语言本就是活的工具,就像“清明节烧纸钱”的习俗,现代人更多是借这个形式表达思念,而不是真的相信纸钱能送到黄泉之下。关键是用词时的语境和态度——只要不带恶意,这类成语反而能让表达更有韵味。
最后想分享个观察:比起直白地说“死后”,用“黄泉之下”其实暗含了某种诗意。它像一座桥梁,连接着现实与想象,让生与死的对话不再冰冷。就像敦煌壁画里的“飞天”一样,古人用浪漫的方式化解对未知的恐惧,这种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