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ái yuān bào qū
成语解释:心中有冤屈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梁·沈约《上言宜校勘谱籍》:“所欲既多,理无悉当,怀冤抱屈,非止百千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心中有冤屈
繁体字形:懷寃抱屈
英文翻译:To hold a grievance
怀:1.胸部或胸前:掩着怀。小孩儿睡在妈妈怀里。2.心怀;胸怀:壮怀。襟怀。3.思念;怀念:怀乡。怀友。怀古。4.腹中有(胎):怀胎。怀孕。5.心里存有:怀恨。不怀好意。少(shào)怀大志。6.姓。
冤:1.冤枉;冤屈:冤情。鸣冤。申冤。含冤负屈。2.冤仇:冤家。结冤。3.上当;吃亏:花冤钱。白跑一趟,真冤!4.欺骗:你别冤人!
抱:1.用手臂围住:母亲抱着孩子。2.初次得到(儿子或孙子):听说你抱孙子了。3.抱养(孩子):这孩子是抱的,不是她生的。4.结合在一起:大家抱成团,就会有力量。5.心里存着(想法、意见等):青年人都抱着远大的理想。对他的这种决定,许多人抱有看法。6.表示两臂合围的量:一抱草。两抱粗的大树。7.孵(卵成雏):抱小鸡儿。抱窝。
屈:1.弯曲;使弯曲:屈指。屈膝。猫屈着后腿,竖着尾巴。2.屈服;使屈服:宁死不屈。威武不能屈。3.理亏:屈心。理屈词穷。4.委屈;冤枉:受屈。叫屈。你可屈死我了。5.姓。
“怀冤抱屈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心里藏着冤情、背着委屈,常用来形容人因被误解或遭遇不公而难以释怀的状态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张明明按时完成了项目,却被领导误以为拖延进度,甚至当众批评。他憋着一肚子话想说,但又怕被贴上“爱辩解”的标签,最终只能怀冤抱屈地点头认错。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常见?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人宁可自己憋屈也不愿解释清楚?”其实背后藏着复杂的心理博弈。比如学生时代,同桌的文具丢了,老师不由分说责怪你偷拿。你本想反驳,但想到“顶嘴可能被罚更重”,或是“反正没人信我”,最终选择沉默——这种权衡利弊后的隐忍,反而让委屈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。
再举个职场场景:部门业绩不达标,主管把责任全推给刚入职的小王。同事们都心知肚明问题出在流程缺陷,但没人敢站出来说话。这种集体性的“怀冤抱屈”,往往源于对权威的畏惧或对“枪打出头鸟”的担忧。可换个角度想,如果小王能冷静整理数据、用事实沟通,是否可能扭转局面?这提醒我们:表达委屈不等于情绪化抱怨,关键在方法。
说到这儿,或许有人疑惑:“难道所有委屈都该立刻爆发吗?”当然不是。像老李发现邻居总把垃圾堆在他家门口,他先是默默清理了三个月,直到亲眼拍到监控录像才拿着证据去理论。这种“延迟发声”反而更有效,说明处理冤屈既需要勇气,也需要智慧。有时候,让子弹飞一会儿反而能看清真相。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尤其需要建立“安全表达”的通道。就像小区物业设置匿名意见箱,公司HR开通独立投诉渠道,这些机制能让怀冤抱屈的人找到出口。毕竟,未被化解的委屈就像闷烧的炭火,看似平静却可能引发更大危机。与其要求个人永远坚强,不如创造更包容的环境——这或许才是减少“怀冤抱屈”现象的治本之策。
最后看个历史典故:韩信受胯下之辱时,围观者都嘲笑他懦弱。但正是这种能屈能伸的智慧,让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将。这告诉我们,暂时的隐忍不一定是软弱,关键在能否把委屈转化为前进动力。下次当你感到不公平时,不妨问自己:此刻的沉默是为了积蓄力量,还是困在了自我否定的牢笼里?答案不同,结局也会大相径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