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ù xíng yú sè
成语解释:形:显露;色:脸色。满腔愤怒显于脸上。
成语出处:宋 洪迈《夷坚决》:“夫子赐之酒五尊。子夏怒形于色,举足蹴其二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状语;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
繁体字形:怒形于色
英文翻译:be betrayed into anger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形:1.形状:圆形。方形。图形。地形。2.形体;实体:有形。无形。形影不离。3.显露;表现:喜形于色。形诸笔墨。4.对照:相形见绌。5.姓。
于:1.a)在:她生于1949年。来信已于日前收到。黄河发源于青海。b)向:问道于盲。告慰于知己。求救于人。c)给:嫁祸于人。献身于科学事业。d)对;对于:忠于祖国。有益于人民。形势于我们有利。e)自;从:青出于蓝。出于自愿。f)表示比较:大于。少于。高于。低于。g)表示被动:见笑于大方之家。2.后缀。a)动词后缀:合于。属于。在于。至于。b)形容词后缀:勇于负责。善于调度。易于了解。难于实行。“於”3.姓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“怒形于色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愤怒的情绪直接表现在脸上”。比如同事在会议上突然打断你的发言,你眉头紧皱、嘴角紧绷,连手里的笔都捏得咯咯响——这时候别人一看就知道:“他生气了。”
为什么人们会怒形于色?其实这跟大脑的“情绪直通车”有关。当人感受到威胁或不公时,杏仁核会先于理性思考启动防御机制,就像地铁闸机感应到危险会自动关闭。比如菜市场大妈发现商贩缺斤少两,立刻叉腰瞪眼:“你这秤有问题!”这时候她的表情动作比语言更快传递了情绪。
文学作品中常见这类描写。《三国演义》里张飞听说关羽被害,“环眼圆睁,钢须倒竖”,连手里的酒碗都摔得粉碎。这种外放的愤怒塑造了角色耿直的性格,但现实中若总这样,可能会像高压锅持续喷气——既伤身又容易烫伤旁人。我曾见过邻居因为快递被错投,对着快递员吼得整栋楼都在震,结果第二天自己嗓子哑了三天。
怒形于色一定是坏事吗?倒也不尽然。在原则性问题上,适度的情绪表达反而能传递坚定态度。就像老师发现学生抄袭,板着脸说:“这不是你该做的事。”严肃的表情配合克制的语言,比笑嘻嘻的劝诫更有教育力度。关键是要像调音响音量——太大会震耳欲聋,太小又听不清楚。
观察发现,当代年轻人更擅长用“冷怒形于色”。他们可能不会拍桌子瞪眼,但会突然沉默、手指快速敲击手机屏幕,或者把咖啡杯重重放在桌上。这种现代版的情绪信号,就像手机静音模式下的震动提示,需要更细腻的觉察力才能捕捉。
说到底,情绪管理如同烹饪火候。完全压抑愤怒就像煮饺子不揭锅盖,迟早要沸出来;但任由怒火外泄又像热油遇水,容易伤人伤己。找到那个“眉头微蹙却语气平和”的平衡点,或许才是我们在情绪浪潮中稳稳站立的礁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