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í lái bào fó jiǎo
成语解释:急:紧急,危急。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
成语出处: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第19卷:“王荆公初执政,对客怅然曰:‘投老欲依僧耳!’客曰:‘急则抱佛脚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分句;指事先不作准备
繁体字形:急來抱佛脚
英文翻译:Rush to embrace Buddhism
急:1.急躁;着急:急性子。急着赶路。2.使着急:眼看要开演了,小王还不来,真急人。3.匆促;迅速。与“缓”相对:急促。水流很急。4.迫切;情况严重:急事。情况紧急。5.紧急严重的事情:救急。当务之急。6.热心做;热心帮助:急公好义。急人之难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抱:1.用手臂围住:母亲抱着孩子。2.初次得到(儿子或孙子):听说你抱孙子了。3.抱养(孩子):这孩子是抱的,不是她生的。4.结合在一起:大家抱成团,就会有力量。5.心里存着(想法、意见等):青年人都抱着远大的理想。对他的这种决定,许多人抱有看法。6.表示两臂合围的量:一抱草。两抱粗的大树。7.孵(卵成雏):抱小鸡儿。抱窝。
佛:[fó]1.梵语“佛陀”,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,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:佛爷。佛像。借花献佛。2.指“佛教”(世界主要宗教之一):佛家。佛寺。佛老。佛经。佛龛。佛事(佛教徒诵经、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)。[fú]1.〔仿佛〕同“仿”。2.古同“拂”,违背,违反。[bì]古同“弼”,辅弼。[bó]古同“勃”,兴起。
脚:[jiǎo]1.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,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。2.物体的最下部:山脚。墙脚。3.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:脚夫。脚行。[jué]同“角(jué)”。现多用角。
“急来抱佛脚”这个成语,大家可能都听过,但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:小明平时总爱拖延,考试前一天晚上才疯狂翻书,室友摇头说:“你这不就是典型的‘急来抱佛脚’吗?”结果第二天他果然考砸了。
为什么人们总在紧急关头才行动?其实这和大脑的“短期收益偏好”有关——人天生容易被“立刻要解决的事”刺激,而忽略长期规划。比如同事小王接到临时汇报任务,手忙脚乱翻资料,领导却一针见血:“早该准备的报表,怎么现在才整理?”
生活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。上周朋友要见客户,临出门发现PPT数据有误,急得满屋子转圈找U盘,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用手机展示草稿。这种仓促应对的状态,不仅效果打折,还会带来心理压力。
提前准备真的有用吗?我观察过身边那些“从不抱佛脚”的人,他们有个共同点:把大目标拆成每天20分钟的小任务。比如邻居张姐考职称,每天通勤时间听课件,三个月后轻松过关。这就像往存钱罐里每天投硬币,时间久了自然积少成多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偶尔的“抱佛脚”未必全是坏事。去年公司系统突发故障,平时默默研究技术的实习生小赵,靠着业余时间自学的编程知识救了急。这说明日常积累的“佛脚”,关键时刻还真能派上用场。
现代生活节奏这么快,完全避免突发事件不现实。但我们可以试着把“佛脚”变成日常装备——比如每天整理工作文档,随身带充电宝,或者定期备份手机照片。这些小事看似麻烦,却能让你在紧要关头从容许多。
下次遇到问题时,或许可以问问自己:这个“佛脚”是偶然要抱的,还是早就该准备好的?答案可能就藏在平时的习惯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