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ng ér jìng zhī
成语解释:恭:恭敬。指待人恭敬又有礼节
成语出处:老舍《赵子曰》:“李顺恭而敬之的慢慢往起卷那张戏报子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态度
繁体字形:恭而敬之
英文翻译:Respectful and respectful
恭:1.恭敬:恭候。恭贺。洗耳恭听。2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敬:1.尊敬:敬重。敬爱。敬仰。致敬。肃然起敬。2.恭敬:敬请指教。敬谢不敏。3.有礼貌地送上(饮食或物品):敬烟。敬酒。敬茶。敬你一杯。4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“恭而敬之”这个成语,到底怎么用?举个简单例子:职场新人小张第一次参加部门会议,面对领导提问时,他站起身微微鞠躬,双手递上报告,全程用“您”称呼对方。这种既保持礼貌又不显卑微的态度,就是“恭而敬之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会问:“这和‘毕恭毕敬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二者都强调尊敬,但“恭而敬之”更侧重真诚的态度表达。比如社区志愿者搀扶老人过马路时,不单是动作轻柔,还会特意放慢语速询问需求,这样的关怀式尊重才符合成语本意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还能怎么用?想象家庭聚会上,大学生小王认真倾听长辈讲述种地经验,虽然话题不熟悉,但他适时点头回应,主动帮忙添茶,既不让老人冷场,又避免刻意讨好。这种自然流露的尊敬,正是成语倡导的相处智慧。
个人观察发现,当代年轻人更倾向用平等态度待人,但这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礼节。上周在咖啡馆,目睹两位创业者洽谈合作,年轻的那方始终保持着身体前倾的倾听姿态,手机屏幕朝下放置——这种细节处的恭敬,反而让沟通更高效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过度使用恭敬可能适得其反。见过实习生把“恭而敬之”误解为唯唯诺诺,领导说任何话都立刻称是,反而显得缺乏主见。真正的恭敬应当像茶道中的“和敬清寂”,在保持礼节的同时留有真诚交流的空间。
下次遇到需要表达敬意的场合,不妨试试这个小技巧:保持适度眼神接触,说话前停顿半秒整理思路,用具体细节代替空泛赞美。比如不说“您说得太对了”,而是“您刚才提到的数据验证方法,对我们项目很有启发”。这种有实质内容的尊重,才是“恭而敬之”在现代社会的正确打开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