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ǎo xiū biàn nù
成语解释:见“恼羞成怒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0回:“昌得官见他如此的说法,不禁恼羞变怒,喝令左右:‘替我赶他出去!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发怒
繁体字形:恼羞變怒
英文翻译:become shame
恼:1.生气;忿恨:恼怒。恼恨。2.烦闷:苦恼。
羞:1.害臊;难为情:害羞。2.使难为情:你别羞我了。3.耻辱:羞耻。4.感到耻辱:羞与为伍。5.同“馐”。
变:1.和原来不同;变化;改变:情况变了。变了样儿。2.改变(性质、状态);变成:沙漠变良田。后进变先进。3.使改变:变废为宝。变农业国为工业国。4.能变化的;已变化的:变数。变态。5.变卖:变产。6.变通:通权达变。7.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:事变。变乱。8.指变文:目连变。9.姓。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“恼羞成怒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因为羞愧或尴尬到极点,反而转为发怒的状态。比如有人被当众指出错误,先是脸红结巴,接着突然拍桌子吼一句:“你懂什么!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恼羞成怒”。这种情绪反应背后,藏着怎样的心理逻辑?
为什么人会“恼羞成怒”?想象一个场景:同事在会议上直指你方案里的漏洞,你突然提高音量反驳对方“挑刺”。这时候的愤怒,本质是对“自我价值被否定”的防御。当人感到自尊受损,又无法理性应对时,大脑会本能地用攻击性姿态保护自己。就像刺猬遇到危险会竖起尖刺,只不过人类的“尖刺”是语言或行为上的反击。
成语新解:情绪转换的“安全阀”有个有趣的发现:越是能力出众的人,越容易在特定领域“恼羞成怒”。比如数学教授被指出计算错误,厨师被质疑刀工不精。这种反差印证了心理学中的“自我认同威胁”——当我们最自豪的部分被挑战时,防御机制会异常敏感。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被说“剑法有破绽”,总要过几招才能平复心情。
日常观察:现代社会的情绪镜像观察地铁里的争吵会发现,80%的冲突始于“你踩我脚了”这类小事。被踩者如果觉得对方态度轻慢,就容易从尴尬(被忽视)转为愤怒(要讨说法)。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更明显,键盘侠的激烈言辞,往往源自观点被反驳后的羞耻感转化。
个人观点:情绪升级的“急刹车”我曾亲眼见证客户会议上,某经理因为方案被否,突然摔门而去。事后他坦言:“当时觉得被年轻人否定很丢脸。”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,承认“我现在有点难堪”比强行发怒更需要勇气。就像暴雨前的闷热,主动开窗通风总比等着雷劈屋顶来得明智。
换个角度看问题下次遇到他人突然发火,不妨先递杯温水而不是争辩。水温透过杯壁传递的暖意,有时比道理更能化解尴尬。有个朋友处理客户投诉的秘诀是:“您说得对,这个细节我确实疏忽了”——坦然承认疏漏,反而让对方准备好的怒气无处安放。
理解“恼羞成怒”的本质,就像获得情绪世界的解码器。当我们看清愤怒背后的脆弱,就能在火星溅起时,选择用水浇灭而不是添柴。毕竟,承认“我此刻有点狼狈”的坦诚,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