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tāo hài làng
成语解释:惊:惊异;涛:大波浪;骇:惊吓。令人惊惧的大波浪。比喻险恶的环境、遭遇或艰难的考验。
成语出处:唐 田颖《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》:“人当既静之时,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,未尝不惕然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波涛汹涌
繁体字形:驚濤駭浪
英文翻译:tempestuous waves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涛:大的波浪:波涛。惊涛骇浪。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浪:1.波浪:风平浪静。乘风破浪。白浪滔天。2.像波浪起伏的东西:麦浪。声浪。3.没有约束;放纵:放浪。浪费。4.逛:到街上浪了一天。5.姓。
“惊涛骇浪”这个词,听起来是不是很有画面感?它到底用来形容什么样的场景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:比如渔民出海时突然遇到狂风暴雨,十几米高的巨浪像山一样压过来,渔船在浪尖和波谷间颠簸摇摆——这种生死一线的时刻,就可以用“惊涛骇浪”来形容。不过这个成语真的只能描述自然现象吗?
来看个职场中的例子。小张刚升任项目经理就遇到部门重组,团队人心惶惶,客户临时变更需求,预算还被砍了30%。他白天开协调会安抚团队,晚上熬夜改方案,用他的话说:“这两个月简直是在惊涛骇浪里开船,方向盘都快攥断了。”原来,这个成语还能比喻人生或事业中突如其来的巨大挑战。
有个问题可能困扰大家:为什么古人要用“惊涛骇浪”而不是其他词汇?仔细想想,这个成语巧妙结合了视觉(浪涛的形态)和心理(令人惊惧的感受)。就像苏轼《赤壁赋》里写的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”,既描绘了江水的汹涌,又传递出人在自然伟力前的震撼感。这种双重表达让成语有了更强的感染力。
我个人觉得,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必拘泥于原意。比如创业者常说“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寻找机遇”,这里既保留了危机感,又暗含突破困境的勇气。就像冲浪高手不会躲避巨浪,而是借着浪的势头完成精彩动作,生活中的挑战也可以成为蜕变的契机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换个角度想:眼前的“惊涛骇浪”或许正裹挟着意想不到的机遇。就像航海者说的,没有经历过风浪的船长,永远画不出精准的海图。当我们学会在动荡中保持方向,那些曾经令人畏惧的浪涛,终将成为丈量成长的标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