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ài làng jīng tāo
成语解释:骇:使惊怕;涛:大波浪。汹涌吓人的浪涛。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。
成语出处:唐 田颖《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》:“人当既静之时,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,未尝不惕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斗争
繁体字形:駭浪驚濤
英文翻译:tempestuous storm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浪:1.波浪:风平浪静。乘风破浪。白浪滔天。2.像波浪起伏的东西:麦浪。声浪。3.没有约束;放纵:放浪。浪费。4.逛:到街上浪了一天。5.姓。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涛:大的波浪:波涛。惊涛骇浪。
成语“骇浪惊涛”常用来形容极其危险或动荡的局势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他创业时遭遇行业大洗牌,简直是骇浪惊涛,但硬是靠创新产品站稳了脚跟。”这里的核心问题其实是:为什么用自然现象比喻人生困境?因为自然界的巨浪既直观又有视觉冲击力,能让人瞬间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压力。
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。假设小明要准备一场关键考试,却突然遇到家庭变故,他可能会形容这段时间“像在骇浪惊涛里划船”。这时候的自问自答就很有趣:为什么不说“暴风雨”而选这个成语?因为“骇浪惊涛”更强调持续性的剧烈动荡,而不仅是短时间的困难。
有人问:“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?”其实未必。见过登山爱好者这样描述经历:“站在峰顶回望,那些骇浪惊涛般的险路,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回忆。”这种用法带出了“危机转化机遇”的积极视角,说明成语本身是中性的,关键看使用者怎么赋予意义。
个人认为,现代人用这类成语时容易陷入套路化。比如最近看到某科技报道写“AI领域面临骇浪惊涛的技术突破”,这种用法反而模糊了成语本意。其实更适合形容像航天器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那种“已知风险但必须克服”的状态,既保留成语的冲击力,又符合科学语境。
最后看个历史案例。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中,就有“连遇旬日骇浪惊涛,樯倾楫摧而志愈坚”的描述。这带出个有趣问题:古人用这个词时是否比现代人更写实?答案藏在细节里——明代航海技术确实会让惊涛骇浪成为日常,而现代人更多是用其象征意义,这种语义迁移本身就很有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