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ǒu yǎn tōng tiān
成语解释:比喻办法多,手段高明。
成语出处: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,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,比喻办法多,手段高明
繁体字形:手眼通天
英文翻译:exceptionally adept in trickery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提到“手眼通天”,大家可能会想到某些影视剧里的神秘人物。比如《西游记》里的孙悟空,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,能上天庭闹事,下地府改生死簿——这算不算“手眼通天”?其实这个成语更多用来形容现实中那些“路子野”“关系硬”的人。
核心问题:手眼通天到底指什么? 举个真实案例:某企业家在政策变动前总能提前布局,不仅掌握行业动态,还能调动跨省资源化解危机。这种信息网+执行力的结合,就是现代版“手眼通天”。不过要注意,这个词本身带有中性色彩,既可褒扬能力出众,也可能暗指手段越界。
我在职场见过这样的前辈:供应商拖延时,他一个电话能让卡车连夜出发;项目遇阻时,他能找到关键人打开绿色通道。这种能力背后往往是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对规则的透彻理解。与其说他们“神通广大”,不如说是把社会运行规律摸透了。
为什么有人反感这个词? 有次听朋友吐槽:“我们领导总吹嘘自己手眼通天,结果遇到真问题只会推诿。”这说明大众对“手眼通天”存在认知分裂:当能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加分项,若沦为炫耀资本反而招致反感。关键在于是否创造真实价值。
观察发现,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低调。他们解决问题时像打通关游戏:知道哪个环节找谁沟通,哪种方式最高效。这种“精准操作”远比四处张扬更符合现代社会的“手眼通天”定义。毕竟在信息透明的时代,纯粹靠关系走捷径的空间正在缩小。
最后想提醒:与其羡慕别人的“通天本领”,不如培养自己的系统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。就像玩拼图,知道每块碎片该放哪里,比单纯收集碎片更重要。这才是新时代值得修炼的“通天神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