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òu pán mén yuè
成语解释:比喻认识片面,未得要领。同“扣槃扪烛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状如铜槃。’扣槃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光如烛。’扪烛而得其形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认识片面,未得要领
繁体字形:扣槃捫捫
英文翻译:To touch the plate
扣:1.用圈、环等东西套住或拢住;把门扣上。2.衣纽:衣扣。3.绳结:绳扣儿。4.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盖东西:把碗扣在桌上。5.相符,符合:扣题(符合题义)。6.强留:扣押。7.从中减除:扣除。扣发(fā)。8.敲击:扣人心弦。
槃:1.同“盘”。2.见〔涅槃〕
扪:按;摸:扪心自问。
籥:同“龠”。
你或许听过“扣槃扪籥”这个成语,但它的意思到底是什么?举个例子:小王第一次吃榴梿,闻到味道就大喊“这东西绝对难吃”,结果被朋友硬塞了一口,才发现果肉香甜。这不就是典型的“扣槃扪籥”吗?——光凭局部印象就草率下结论。
有人问:这个拗口的成语是怎么来的?其实它出自苏轼的《日喻》。故事里有个盲人,摸到笛子说是棍子,敲到铜盘说是锣,闹了笑话。苏轼用这比喻告诉我们:只接触碎片信息就以为自己懂了,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靠谱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有多常见?想象职场新人第一天上班,看到同事开会时沉默寡言,立刻认定团队氛围压抑。结果第二天团建活动,发现大家原来都是隐藏的段子手。这种“见树不见林”的误判,每天都在上演。
怎么避免成为“扣槃扪籥”的人?我有个小窍门:遇到新事物时,主动给自己设三个反问。比如看到网红店排长队,别急着跟风,先问问“为什么火?”“适合我吗?”“有没有替代选项?”这三个问题就像三脚架,能稳住摇晃的判断。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其实藏着积极暗示。它提醒我们:认知偏差人人都有,但承认局限本身就是进步的开始。就像拼图游戏,哪怕暂时只能拼出一角,只要愿意继续寻找碎片,终会看见完整画面。
最近有个有趣现象:社交媒体上“反转新闻”越来越多。昨天全网痛骂的“恶人”,隔天可能被证实是受害者。这种集体“扣槃扪籥”的狂欢,反而让更多人意识到全面了解信息的重要性。或许这就是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的回响。
最后分享个真实经历:我曾坚信自己讨厌古典音乐,直到有次在音乐厅亲耳听到现场演奏。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,彻底打破了我通过手机喇叭建立的偏见。现在想来,当初的我何尝不是那个摸着铜盘说故事的盲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