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nì lóng lín
成语解释:同“批逆鳞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陈亮《谢张侍御启》:“优念亮脱身虎口,久矣讳穷;批逆龙鳞,期于合理,庶几一割之有用,安能百炼而愈刚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批逆龍鱗
英文翻译:Criticism of dragon scales
批:1.用手掌打:批颊(打嘴巴)。2.刮;削。3.对下级文件表示意见或对文章予以批评(多指写在原件上):批示。批改。审批。批公文。4.批判;批评:批驳。挨了一通批。5.大量或成批(买卖货物):批发。批购。6.指批发或批购:批了点儿货。7.用于大宗的货物或多数的人:一批纸张。今年第一批到边疆去的同学已经出发。8.棉麻等未捻成线、绳时的细缕:线批儿。麻批儿。
逆:1.方向相反。与“顺”相对:逆风。逆流。2.抵触;不顺从:逆耳。逆子。3.背叛;背叛者:叛逆。逆产。4.迎接:逆旅(旅馆)。5.事先:逆知。逆料。
龙:1.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身体长,有鳞,有角,有脚,能走,能飞,能游泳,能兴云降雨。2.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,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:龙颜。龙廷。龙袍。龙床。3.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:龙舟。龙灯。龙车。龙旗。4.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,如恐龙、翼手龙等。5.姓。
鳞:1.鱼类、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,由角质、骨质等构成。2.像鱼鳞的:鳞茎。鳞波。遍体鳞伤。3.姓。
“批逆龙鳞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的含义其实挺有意思的。咱们先来看个例子:公司大会上,小王当着所有人的面指出领导决策的漏洞,同事悄悄拽他袖子说:“你这简直是批逆龙鳞啊!”这里的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用“龙鳞”比喻权威?其实这源自古代传说中龙鳞不可触碰的说法,用来形容触怒上位者的行为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讲究平等,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”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朋友聚会时,小李直接批评了圈子里公认的“意见领袖”老张的观点,结果整个饭局气氛瞬间凝固。你看,哪怕是平级关系,挑战他人认定的“权威领域”也可能引发矛盾。
不过我发现,这个成语背后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。古话说“龙有逆鳞,触之必怒”,但《韩非子》原文其实接着说“人有忤心,必托危辞”。这说明古人早就意识到:真正的沟通智慧不在于是否表达观点,而在于如何选择表达方式。就像现在职场中,年轻同事会用数据报表代替口头争论,既指出问题又不伤和气。
换个角度想,历史故事里的魏徵敢谏算不算“批逆龙鳞”?唐太宗气得摔镜子,但最后还是嘉奖了他。这说明权威者是否动怒,关键看进谏者的动机和方法。就像现在给领导提建议,先说“这个方案已经很好,如果再加上某个细节会不会更好”,效果往往比直接否定更佳。
观察现代社交网络,你会发现“批逆龙鳞”有了新形态。比如在粉丝群里批评偶像的新作品,即便说得在理,也可能被围攻。这种现象提醒我们:表达不同观点时,既要保持真诚,也要考虑听众的心理接受度。毕竟,改变他人观点就像轻轻拂过龙鳞,需要恰到好处的力道。
最后说个有趣的发现:在家庭教育中,孩子指出父母错误算不算“批逆龙鳞”?很多开明家长开始鼓励这种互动,认为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机会。这种转变说明,权威与挑战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,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在碰撞中建立新的理解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