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uán
  • shā
  • jiá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uán shā jiáo là

成语解释:比喻空虚而无味。

成语出处:元·杨立斋《哨遍》:“世事抟沙嚼蜡,等闲荣辱休惊讶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空虚而无味

繁体字形:摶沙嚼蠟

英文翻译:Knead the sand and chew the wax

抟沙嚼蜡的意思

抟:1.同“”。2.凭借。
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
嚼:[jiáo]上下牙齿磨碎食物:细嚼慢咽。肉没有烧熟,嚼不烂。咬文嚼字。[jué]义同“”(jiáo),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:咀嚼。过屠门而大嚼。[jiào]见〖倒嚼〗(dǎojiào)。

蜡:[là]1.动物、植物所产生的,或石油、煤、油页岩中所含的油质,常温下多为固体,具有可塑性,能燃烧,易熔化,不溶于水,如蜂蜡、白蜡、石蜡等。用作防水剂,也可做蜡烛。2.蜡烛:点上一支蜡。[zhà]古代一种年终祭祀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抟沙嚼蜡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会疑惑:它到底想表达什么?其实,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用手捏沙子、用嘴嚼蜡烛,听起来既费力又无趣,背后比喻的是“做费力不讨好或毫无意义的事”。比如,有人为了讨好领导,每天花两小时研究对方朋友圈的喜好,结果领导压根没注意到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抟沙嚼蜡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选这么奇怪的比喻?其实古人用“抟沙”形容徒劳(沙子根本捏不成形),用“嚼蜡”形容无趣(蜡烛没味道),组合起来既形象又有冲击力。比如,强迫自己背100个英语单词却从不复习,第二天忘光,这和嚼蜡有什么区别?

现代生活中,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。比如追热点写自媒体文章,结果平台算法突然调整,所有努力付诸东流;或者父母逼孩子学钢琴,孩子却毫无兴趣,最终双方都精疲力尽。这时候我们会发现,“抟沙嚼蜡”的本质不在于事情本身,而在于方法和目标的错配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引发逆向思考:沙子真的不能抟吗?有人用树脂混合沙粒做成了艺术品,蜡烛经过特殊处理也能食用。这说明,转换思路可能把“无效努力”变成“创新突破”。就像有人把枯燥的数据分析做成动态可视化图表,反而获得老板赞赏——关键是要找到“沙子”和“蜡”的新用法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值得警惕的不是事情本身的难度,而是我们是否陷入了惯性思维。就像用木勺挖隧道固然可笑,但换成挖掘机就是另一回事了。下次遇到“抟沙嚼蜡”的困境时,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:我是不是该换工具了?或者,这件事真的值得做吗?

最后分享个小故事:老王想用Excel手动统计3000条客户信息,折腾三天差点崩溃,后来实习生教他用数据透视表,十分钟搞定。你看,有时候跳出固有模式,就能避免“嚼蜡”的痛苦,让沙子变成金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