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gān mí wèi
成语解释:糜:烂。忠诚不贰,甘作任何牺牲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刘聪载记》:“臣等所以披肝糜胃,忘寝与食者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忠诚
繁体字形:披肝蘪胃
英文翻译:Phimosis of liver and stomach
披:1.覆盖或搭在肩背上:披着斗篷。披星戴月。2.打开;散开:披卷。纷披。3.(竹木等)裂开:这根竹竿披了。
肝:人和高等动物的消化器官之一。人的肝在腹腔内右上部,分为两叶。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,储藏糖原,调节蛋白质、脂肪和糖类的新陈代谢等,还有解毒和凝血作用。也叫肝脏。
糜:[mí]1.粥。2.腐烂;糜烂。3.浪费:糜费。[méi]糜子,也叫穄(jì)子。一年生草本植物。与黍同类,但子实不黏。是耐旱、耐碱的谷类作物。
胃:1.人和高等动物消化器官之一。上连食管,下连十二指肠。成人胃半充满时,容量为1—3升。长度20—25厘米。能分泌胃液,消化食物。2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
当看到“披肝糜胃”这个成语时,许多人可能会疑惑: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?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人为了某件事或某个目标付出极大的努力,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。比如,我们可以这样用:“老张为了完成项目,连续三个月熬夜加班,真是披肝糜胃。”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,但为什么要用“肝”和“胃”来比喻呢?
这里隐藏着一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古人会用身体器官表达奉献精神?其实,中医文化中,肝主谋虑,胃主消化,两者象征人的精力和生存基础。成语通过“损伤内脏”的夸张手法,强调奉献的极致状态。比如古代将军带病指挥战役,谋士为君主出谋划策到呕血,都可以称为“披肝糜胃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极端付出吗?我的看法是,关键在于“度”。曾有位创业者告诉我,他年轻时为了公司几乎耗尽了健康,后来才明白,“披肝糜胃”不等于可持续的成功。就像用蜡烛两头烧,虽然光亮强烈,但熄灭得也快。真正的价值创造,或许更需要科学规划与自我关怀的结合。
再看一个现代案例: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小时,水米不进。这种场景下,“披肝糜胃”既让人感动,也引发反思——我们是否应该建立更人性化的支持系统?这让我联想到马拉松比赛:拼尽全力冲刺值得敬佩,但懂得补充能量、调整节奏的选手往往走得更远。
最后回到成语本身,它更像一面镜子:既照见人类为理想奋不顾身的光辉,也提醒我们关注付出的代价。就像农民深耕土地时,既需要锄头破土的狠劲,也要记得给庄稼留出生长的空间。如何在执着与智慧之间找到平衡点,或许才是这个成语留给当代人最深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