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ān jī shòu dòng
成语解释:担:经受。经受饥饿与寒冷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3卷:“况乃锦衣玉食,归之自己,担饥受冻,受之二亲,漫然视若路人,甚而等之仇敌,败坏彝伦,灭绝天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担饥受冻
英文翻译:Suffer from hunger and cold
担:[dān]1.用肩膀挑:担水。2.承当,负责:担负。担任。担当。担待(a.原谅;b.担当责任)。担重任。担风险。[dàn]1.挑东西的用具,多用竹、木做成:扁担。2.一挑东西:担子。勇挑重担。3.中国市制重量单位,一担等于一百斤。4.量词,用于成担的东西:一担水。[dǎn]同“掸”。
饥:1.饿:饥餐渴饮。如饥似渴。2.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:连年大饥。
受:1.接受:受贿。受教育。受到帮助。2.遭受:受灾。受批评。受委屈。3.忍受;禁受:受不了。受得住。4.适合:受吃(吃着有味)。受看(看着舒服)。受听(听着入耳)。
冻:1.(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)遇冷凝固:不冻港。缸里的水冻了。白菜要抢收入窖,不能让它冻坏。2.汤汁等凝结成的半固体:肉冻儿。鱼冻儿。3.受冷或感到冷:今天衣服穿少了,真冻得慌。4.机体的组织由于温度过低而受损伤:冻害。我的脚冻了。5.姓。
“担饥受冻”这个词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,但究竟什么样的场景能用上它?举个例子:大雪封山的冬夜,老张揣着最后半块干粮往家赶,寒风吹得他手指发紫,肚子饿得直打鼓。他边走边想:“再熬两天,等儿子寄钱回来就能买煤取暖了。”这种咬着牙硬扛生存压力的状态,正是成语最贴切的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谁还会饿肚子、受冻啊?”其实这个成语早已跳脱字面意义。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,住在没暖气的出租屋里啃泡面加班,自嘲“我这算不算新时代的担饥受冻?”——这里说的不仅是物质匮乏,更是成长必经的淬炼过程。
更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我们仍在使用这个古老成语?或许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共通的生存体验。就像疫情期间困在异国的留学生,既面临冰箱空了的现实窘迫,又承受着无法归家的精神煎熬。这种双重困境,用“担饥受冻”形容竟意外贴切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是那种“熬着等天亮”的韧劲。老家表叔早年创业时,整整三年住在工地板房,冬天裹着军大衣画图纸,泡面汤里加白菜帮子。现在他总说:“当年的冷是真冷,但心里揣着团火啊。”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强烈反差,让成语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。
下次遇到朋友抱怨“甲方改方案改到凌晨,外卖都停送了”,不妨笑着接一句:“你这可是在担饥受冻练真功呢。”语言就像件旧棉袄,看似破洞补丁,裹紧了照样能取暖。关键不在于环境多艰难,而是看我们能不能像成语里藏着的古人智慧那样,把困顿日子过出暖意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