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ān
  • huá
  • zhāi
  • y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ān huá zhāi yàn

成语解释:见“拈花摘艳”。

成语出处:明·宋濂《故天台朱府君霞屋阡表》:“若拈华摘艳,鉥心刿肾于辞章间,陋之陋者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作文等

繁体字形:拈華摘艷

英文翻译:Pick up the gorgeous

拈华摘艳的意思

拈:用手指头夹;捏:信手拈来。注:拈,旧又读niǎn,同“”“捻”,义为“用手指搓”。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据此将“撚”处理为“拈”的异体字。但今天“用手指搓”的意义多使用“捻”,而在“拈”字下只注niān音,义为“用手指夹取”。因此,今天“拈”(niān,用手指夹取)与“撚”(niǎn,用手指搓)音义都不同,二者已不存在异体关系,不再将“撚”作为“拈”的异体字。

华:[huá]1.美丽而有光彩的:华丽。华艳。华彩。华贵。华章。华表(亦称“桓表”)。华盖。2.精英:精华。含英咀(jǔ)华。3.开花:华而不实。春华秋实。4.繁盛:繁华。荣华富贵。5.奢侈:浮华。奢华。6.指中国或汉族:华夏。中华。华裔。华胄(a.华夏的后裔;b.贵族的后裔)。华工。7.敬辞,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:华翰(称人书信)。华诞(称人生日)。华居(称人住宅)。8.头发花白:华发(fà)。华颠(指年老)。9.指时光:年华。韶华。[huā]古同“”,花朵。[huà]1.〔华山〕山名,在中国陕西省。2.姓。

摘:1.取(植物的花、果、叶或戴着、挂着的东西):摘梨。摘一朵花。摘帽子。把灯泡摘下来。2.选取:摘要。摘录。从全文中摘了一段。3.摘借:摘了几个钱救急。

艳:1.色彩光泽鲜明好看:艳丽。娇艳。百花争艳。这布的花色太艳了,有没有素一点的?2.指关于爱情方面的;香艳:艳情。艳史。3.羡慕:艳羡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拈华摘艳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先看个例子吧。比如一位老师点评学生的作文:“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,但作者善于拈华摘艳,用三处细节就把江南水乡的灵动画了出来。”这里既夸赞了作者提炼重点的能力,又点出了“精准挑选”这个核心动作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精选重点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——想象采茶姑娘在晨雾中轻掐嫩芽,或是画家在调色盘上精准蘸取颜料。比如美术馆策展时,策展人从上千幅画作里挑出三十幅代表作布展,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“拈华摘艳”。它不仅指选择,更强调在庞杂中捕捉到最具表现力的部分。

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。比如读历史书时,有人会专门标记关键战役和转折点;网购时先看带图的买家秀再决定下单。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在实践“去芜存菁”的智慧。就像老厨师说的:“一锅好汤不在于材料多,而在会挑那两三样吊鲜的食材。”

有个有趣的现象: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这种能力反而更显珍贵。我常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文章时说“这篇值得细读的部分已标黄”,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“拈华摘艳”?毕竟面对海量信息,能快速识别价值段落已成必备技能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筛选不是简单删除,而是带着审美眼光的萃取。就像珠宝匠不会粗暴敲碎原石,而是顺着纹理打磨出最璀璨的切面。当我们整理读书笔记时,与其大段摘抄,不如抓住那个让你心头一颤的比喻,或者那个颠覆认知的观点。

下次准备演讲稿时不妨试试这个方法:先任由思绪流淌,再像淘金者那样筛掉沙砾,留下真正闪光的金粒。你会发现,经过这样提炼的内容,往往比面面俱到的陈述更有穿透力。毕竟,好内容从来不是量的堆积,而是质的闪耀。

"拈华摘艳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