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ān huā zhāi yàn
成语解释:亦作“拈华摘艳”。指雕琢淫词艳句。
成语出处:明·宋濂《序》:“若夫拈花摘艳,劝淫蛊俗者之为,则当斥而弃之尔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作文等
繁体字形:拈蘤摘艷
英文翻译:Picking flowers
拈:用手指头夹;捏:信手拈来。注:拈,旧又读niǎn,同“撚”“捻”,义为“用手指搓”。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据此将“撚”处理为“拈”的异体字。但今天“用手指搓”的意义多使用“捻”,而在“拈”字下只注niān音,义为“用手指夹取”。因此,今天“拈”(niān,用手指夹取)与“撚”(niǎn,用手指搓)音义都不同,二者已不存在异体关系,不再将“撚”作为“拈”的异体字。
花:1.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,由花瓣、花萼、花托、花蕊组成,有各种颜色,有的长得很艳丽,有香味:一朵花儿。2.可供观赏的植物:花木。花盆儿。花儿匠。种花儿。3.(花儿)形状像花朵的东西:灯花儿。火花。雪花儿。4.烟火的一种,以黑色火药加其他化学物质制成,在夜间燃放,能喷出许多火花,供人观赏:花炮。礼花。放花。5.花纹:白地蓝花儿。这被面花儿太密。6.颜色或种类错杂的:花白。花猫。花花绿绿。7.(眼睛)模糊迷乱:眼花。昏花。8.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:袖子都磨花了。9.用来迷惑人的;不真实或不真诚的:花招儿。花账。花言巧语。10.姓。11.用;耗费:花费。花钱。花时间。该花的花,该省的省。
摘:1.取(植物的花、果、叶或戴着、挂着的东西):摘梨。摘一朵花。摘帽子。把灯泡摘下来。2.选取:摘要。摘录。从全文中摘了一段。3.摘借:摘了几个钱救急。
艳:1.色彩光泽鲜明好看:艳丽。娇艳。百花争艳。这布的花色太艳了,有没有素一点的?2.指关于爱情方面的;香艳:艳情。艳史。3.羡慕:艳羡。4.姓。
“拈花摘艳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常用来形容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或浮夸的表达方式。比如有人写文章时堆砌生僻词,却忽略真实情感,朋友可能调侃:“你这文章倒是拈花摘艳,可读起来怎么像字典成精了?”这种半开玩笑的批评,点出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“花”和“艳”作比喻?这其实藏着古人观察生活的智慧。就像现实中有人把牡丹月季全插满头,反而压得脖子疼。清代文人李渔就吐槽过:“好句不在珠玉满篇,而在恰如其分。”这种跨时代的共鸣,恰好说明追求适度从来都是门学问。
现代生活中,“拈花摘艳”早就不限于文字创作。看看社交平台上的精修照片,有人为了九宫格摆拍两小时,反而错过聚会的欢声笑语。这让我想起老家邻居王婶的口头禅:“萝卜雕出牡丹样,吃到肚里都一样。”话糙理不糙,提醒我们别被表面的艳丽晃花了眼。
不过话说回来,完全否定修饰是否公平?就像春节家家贴对联,正是那抹红纸金字的喜庆,才让节日更有味道。关键在把握好“摘”的分寸——既不让艳色喧宾夺主,又能适当点缀生活。毕竟连苏东坡写西湖都要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,咱们普通人又何须非黑即白呢?
下次看到过度包装的广告词,或是朋友圈里过分滤镜的照片,不妨会心一笑。生活本就像座大花园,与其踮着脚去够最高枝的那朵花,不如蹲下身闻闻脚边小野菊的清香。毕竟真正动人的风景,往往在自然舒展的状态里藏着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