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ái
  • wǎ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á lái fù wǎng

成语解释:报:通“赴”,迅速。很快地来,很快地去。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少仪》:“毋拔来,毋报往。”郑玄注:“报,读为‘赴疾’之‘赴’。拔、赴皆疾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形容频繁往来

繁体字形:拔來報往

英文翻译:exchange visits

拔来报往的意思

拔:1.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;抽出:拔草。拔剑。拔刺。拔了一颗牙。拔了祸根。2.吸出(毒气等):拔毒。拔火。拔罐子。3.挑选(多指人才):选拔。4.向高提:拔嗓子。5.超出;高出:海拔。出类拔萃。6.夺取;攻克(据点、城池等):连拔敌军三个据点。7.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。8.姓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报:1.传达;告诉:报告。报名。2.传达新闻、消息的文字或信号:报纸。捷报。电报。3.某些刊物:周报。学报。4.报答;报复:报恩。报仇。报应。
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
成语评论

拔来报往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咱们先看个场景:小区门口的李阿姨刚收到儿子寄的快递,转头就拎着自家腌的辣白菜往快递站跑,说要给儿子寄回去。邻居王叔打趣道:“您这拔来报往的架势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玩接力赛呢!”这里既表现了物品的快速流转,又带着生活气息。

有人可能问:“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物品传递吗?”其实不然。比如公司里的小张,上午刚把项目方案发给客户,下午就收到反馈意见,接着立刻修改再传回去。这种高效率的互动过程,用“拔来报往”形容再贴切不过——重点在于强调双向且频繁的交换行为。
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移动互联网时代,人们用“拔来报往”的场景其实更多了。比如微信群里的消息轰炸,甲方乙方反复修改的合同条款,甚至健身房里互相较劲的撸铁搭档。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模式,既可能产生火花,也可能引发摩擦。

那这个成语有没有情感色彩?关键看语境。朋友间互送特产是温情版“拔来报往”,而夫妻为小事争吵不休就成了火药味版本。就像上周看到的小夫妻,一个坚持要装北欧风吊灯,另一个非要装中式红木灯,装修师傅夹在中间哭笑不得。

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的“拔来报往”正在被科技加速。以前寄封信要半个月,现在发邮件只要半分钟。但这种加速度未必全是好事——有时候我们需要在频繁的交互中按下暂停键。就像喝茶讲究“三冲三泡”,人际交往也该有张有弛。

说到底,这个成语像面镜子,照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密度。它提醒我们: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既要保持必要的往来,也要给关系留出呼吸的空间。毕竟,健康的互动不该是永不停歇的陀螺,而该像交响乐,有快板也有慢板。

"拔来报往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