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á lái fù wǎng
成语解释:匆匆地跑来跑去。跋,通“拔”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礼记 少仪》:“毋拔来,毋报往。”郑玄注:“报读为赴疾之赴,拨、赴皆疾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来往
繁体字形:跋來報往
英文翻译:Report back and forth
跋:1.在山上行走:跋山涉水。2.一般写在书籍、文章、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,内容大多属于评介、鉴定、考释之类:跋语。题跋。本书的跋写得很精彩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报:1.传达;告诉:报告。报名。2.传达新闻、消息的文字或信号:报纸。捷报。电报。3.某些刊物:周报。学报。4.报答;报复:报恩。报仇。报应。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“跋来报往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描述的是频繁奔波、来回传递消息的状态。比如李华和小王为了推进新项目,连续两周跋来报往于公司和工厂之间,白天核对数据,晚上还要视频会议,连食堂阿姨都记住了他俩的外卖口味。
核心问题:这个成语适合用在什么场景?举个例子,社区志愿者疫情期间每天在小区门口和居民楼之间跋来报往,既要分发物资又要传达通知。这种“移动的桥梁”状态,恰恰体现了信息传递者的辛劳与不可或缺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东奔西走’有什么区别?”前者更强调信息交互的双向性——就像快递驿站的小哥,既要接收包裹又要派送快件,每次往返都带着新任务。而后者更多指向单纯的忙碌状态,比如装修工人同时跑三个工地。
我个人觉得,在视频会议普及的今天,纯粹的跋来报往反而显出特殊价值。上周帮邻居老人办理医保手续,办事大厅要求必须纸质材料当面递交。那些盖着红章的证明文件经过五次转交,最终让老人顺利拿到补助时,突然觉得这种“笨办法”里藏着数字时代稀缺的温度。
其实减少无效奔波的关键在于建立信息枢纽。就像我们小区的物业最近在电梯里贴了二维码,业主扫码就能提交维修需求,保洁主管每天定点收取信息,省去了原来楼长挨家敲门询问的环节。这种改良版的“跋来报往”,既保留人情味又提升了效率。
下次看到气喘吁吁的同事抱着文件袋小跑时,不妨递瓶水说声“辛苦了”。这些穿梭在现实场景中的信息使者,正用脚步丈量着数字世界尚未完全覆盖的缝隙。或许未来的智能系统能自动生成电子凭证,但那些带着体温的纸质回执单,暂时还是机器替代不了的信任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