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
成语解释:帜:旗帜;易:换。比喻偷换别人的胜利成果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候列传》:“共候赵空壁逐利,则驰入赵壁,皆拔赵旗,立汉赤帜二千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战胜对方
繁体字形:拔趙幟易汉幟
英文翻译:Draw out Zhao's school and Yi's school
拔:1.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;抽出:拔草。拔剑。拔刺。拔了一颗牙。拔了祸根。2.吸出(毒气等):拔毒。拔火。拔罐子。3.挑选(多指人才):选拔。4.向高提:拔嗓子。5.超出;高出:海拔。出类拔萃。6.夺取;攻克(据点、城池等):连拔敌军三个据点。7.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。8.姓。
赵:周朝国名(前403—前222)。战国七雄之一。在今河北南部、山西中部和北部。后为秦所灭。
帜:1.旗子:独树一帜。2.记号:标帜。
易:1.做起来不费事的;容易(跟“难”相对):简易。轻易。易如反掌。显而易见。得来不易。2.平和:平易近人。3.轻视。4.改变;变换:变易。易名。移风易俗。不易之论。5.交换:贸易。交易。易货协定。以物易物。6.姓。
汉:1.汉水:江淮河汉。2.汉族:汉语。3.天河;银河:银汉。4.成年男人:老汉。好汉。5.朝代名。1.(前202—220)。刘邦灭秦后建立。建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,国号新(8—23)。自刘邦称汉王起,包括“新”,史称前汉或西汉。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,建都洛阳,史称后汉或东汉。为曹魏所灭。西汉、东汉合称两汉。2.三国之一(221—263)。刘备建立。在今川、云、贵、渝及陕西南部。建都成都,国号汉,史称蜀汉或蜀。为曹魏所灭。3.五代之一(947—950)。沙陀族刘知远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史称后汉。为后周所灭。4.十国之一(917—971)。刘䶮(yǎn)建立。建都广州,国号大越,次年改“汉”,史称南汉。为北宋所灭。5.十国之一(951—979)。刘旻(mín)建立。建都太原,国号汉,史称北汉。为北宋所灭。
帜:1.旗子:独树一帜。2.记号:标帜。
各位老铁,今天咱们来唠唠“拔赵帜易汉帜”这个成语。你可能会问,这成语到底啥意思啊?说白了,它原本讲的是古代战场上偷换敌方旗帜的战术,现在常用来形容不动声色取代他人成果的行为。举个栗子,隔壁老王在公司会议上把同事的方案稍作修改当成自己的提案,这就叫典型的“拔赵帜易汉帜”——悄摸声儿地把别人的功劳装进自己兜里。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,这成语只能用在职场吗?当然不是!看这个例子:小明团队熬夜三个月开发的APP,上线前被竞争对手照搬了核心功能抢先发布,这不就是商场如战场的“拔赵帜易汉帜”吗?不过咱们得说句公道话,这种操作虽然短期见效快,但长期来看就像走钢丝,保不齐哪天就摔个跟头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小伙伴要嘀咕:这不就是抄袭剽窃吗?您别说,还真不太一样。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“置换”而不是“复制”,就像打篮球时的假动作过人——既要迷惑对手,又要达成目标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,小区物业把业主自费修建的花坛悄悄改造成收费停车场,这种置换公共空间用途的行为,可不就是现代版的“拔赵帜易汉帜”嘛。
依我看啊,这成语放在当今社会特别有现实意义。现在信息传播比坐火箭还快,咱们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“旗帜”,也要警惕别当那个乱拔别人旗子的人。毕竟,真正的能耐是立自己的旗杆,而不是总盯着别人的旗台转悠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,用计谋本身没啥毛病,关键得用在正道上。就像做饭讲究火候,为人处事也得把握分寸。要是把“拔赵帜易汉帜”玩成损人利己的套路,那可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——得不偿失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