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uō ní dài shuǐ
成语解释:拖着泥带着水。比喻说话、作文不简洁;做事不干脆利落。
成语出处: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主人勤拳,带累阇梨,拖泥涉水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拕泥帶水
英文翻译:do things sloppily
拖:1.拉着物体使挨着地面或另一物体的表面移动:拖船。拖地板。火车头拖着十二个车皮。2.在身体后面耷拉着:拖着辫子。拖着个尾巴。3.拖延;延续:拖时间。这件工作拖得太久了。声音拖得很长。4.牵制;牵累:拖累。拖住敌人。5.姓。
泥:[ní]1.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。2.像泥的东西:印泥。枣泥。[nì]1.用灰、泥等涂塞:泥墙。泥炉膛。2.死板;不灵活:拘泥。
带:1.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:皮带。鞋带儿。传送带。2.轮胎:车带。汽车外带。3.地带;区域:温带。黄河一带。4.白带:带下。5.姓。6.随身拿着;携带:带行李。带干粮。7.捎带着做某事:上街带包茶叶来(捎带着买)。你出去请把门带上(随手关上)。8.呈现;显出:面带笑容。9.含有:这瓜带点儿苦味。说话带刺儿。10.连着;附带:带叶的橘子。连说带笑。放牛带割草。11.引导;领:带队。带徒弟。12.带动:以点带面。他这样一来带得大家都勤快了。13.照看(孩子):孙子是奶奶带大的。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说起“拖泥带水”,许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做事不干脆”,但具体怎么用这个成语才算贴切?举个例子:公司开例会时,小李明明三句话能说清的项目进展,硬是绕了半小时还没讲到重点,同事忍不住嘀咕:“这汇报真是拖泥带水,听得人着急。”这种场景里,成语既批评了低效表达,又带点无奈调侃的意味。
为什么人们常把“拖泥带水”和效率挂钩?其实这源于成语本身的画面感——想象雨天走在泥泞路上,每抬一步都沾着泥浆甩不干净。这种黏腻感投射到行为上,就成了犹豫不决或流程繁琐的代名词。比如家长催孩子写作业:“别在草稿纸上画半天蝴蝶,作业本还空着,这么拖泥带水要写到半夜吗?”
值得注意的是,拖泥带水未必全是缺点。有位编剧朋友曾分享:“写爱情戏时,主人公欲言又止的拖泥带水,反而比直球告白更有张力。”这揭示成语的另一面:当“犹豫”成为创作手法或情感铺垫时,拖泥带水反而能成为细腻表达的工具。
生活中如何避免无意义的拖泥带水?观察发现,过度追求完美常是主因。比如网购时反复比价三天仍下不了单,或是改方案十几次反而失去核心亮点。这时不妨学学街边卖煎饼的大妈——面糊一倒、铲子一转、三十秒出锅,用行动诠释什么叫“干净利落”。
有人问:“快节奏社会里,拖泥带水还有生存空间吗?”我倒觉得像老火煲汤,有些事急不得。比如调解家庭矛盾,若只顾快刀斩乱麻,反而可能激化问题。关键要区分“必要的沉淀”和“无谓的拖延”,前者如文火慢炖,后者才是真正的拖泥带水。
最后看个职场案例:新同事做会议纪要,初稿事无巨细写了五页纸。主管批注:“去掉重复讨论和客套话,提炼三行核心结论。”这份修改前后的对比,恰似从泥泞小路走上柏油马路的过程,印证了化繁为简的重要性——毕竟,没人想在信息泥潭里跋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