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ǐ yú bù lún
成语解释: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。
成语出处:陈寅恪《论再生缘》:“能读英文者,颇怪其拟于不伦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比拟不当
繁体字形:儗于不倫
英文翻译:draw an inappropriate parallel
拟:1.起草;设计:拟稿。拟方案。2.打算:拟采纳。3.模仿:模拟。
于:1.a)在:她生于1949年。来信已于日前收到。黄河发源于青海。b)向:问道于盲。告慰于知己。求救于人。c)给:嫁祸于人。献身于科学事业。d)对;对于:忠于祖国。有益于人民。形势于我们有利。e)自;从:青出于蓝。出于自愿。f)表示比较:大于。少于。高于。低于。g)表示被动:见笑于大方之家。2.后缀。a)动词后缀:合于。属于。在于。至于。b)形容词后缀:勇于负责。善于调度。易于了解。难于实行。“於”3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伦:1.人伦:伦常。伦理。五伦。天伦。2.条理;次序:伦次。3.同类;同等:不伦不类。比拟不伦。英勇绝伦。4.姓。
“拟于不伦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常见的思维误区:把原本不属于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强行比较,导致结论偏差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学数学就像学骑自行车,多练几次就会了。”乍一听好像有道理,但仔细想想,数学的抽象逻辑和骑车的肌肉记忆能是一回事吗?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这种比较不成立?”核心问题在于忽略本质差异。骑自行车更多依赖身体协调,而数学需要理解概念之间的关联。就像用“吃辣能锻炼意志力”类比“熬夜加班能提升工作效率”,看似都是“吃苦”,但前者是生理刺激,后者却可能损害健康。
生活中这类例子并不少见。比如家长总爱说:“别人家孩子每天学习12小时,你怎么不行?”这里把不同个体的精力、方法、基础统统抹平,只比较时间长度。其实就像要求橘子树结出苹果,虽然都是果树,但品种不同,生长规律自然不同。
那么如何避免“拟于不伦”?我的经验是抓住两个关键点:先明确比较对象的核心属性,再看它们是否有重叠的衡量标准。比如评价员工时,拿应届生的创新能力和资深员工的行业经验对比就不公平,这相当于用尺子称重量——工具都用错了。
有意思的是,现代社会的很多争论都源于这种错位比较。有人用传统燃油车的续航贬低电动车,却忽略了充电成本与环保价值;有人用短视频的传播速度质疑书籍的价值,却无视深度思考的必要性。这些比较背后,往往藏着认知维度的单一化倾向。
在我看来,恰当的类比能帮助理解复杂事物,但“拟于不伦”就像用望远镜看微生物——工具选错了,结果必然失真。下次遇到看似合理的比较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这两个东西真的在同一个赛道吗?”或许会有新的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