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á qiāng zuò shì
成语解释:装模作样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5回:“那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,令人点了蜡烛,拿腔做势的抄写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装模作样
繁体字形:拿腔作勢
英文翻译:act affectedly
拿:1.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、搬动(东西):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。把这些东西拿走。2.用强力取;捉:拿下敌人的碉堡。拿住一个小偷。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,这门课他拿得下来。3.掌握:拿权。拿事。这事儿你拿得稳吗?4.刁难;要挟:这件事谁都干得了,你拿不住人。5.装出;故意做出:拿架子。拿腔作势。6.领取;得到:拿工资。拿一等奖。7.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: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。碱搁得太多,把馒头拿黄了。8.引进所凭借的工具、材料、方法等,意思跟“用”相同:拿尺量。拿眼睛看。拿事实证明。9.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:别拿我开玩笑。
腔:1.动物身体内部空的部分:口腔。鼻腔。胸腔。腹腔。满腔热血。2.(腔儿)话:开腔。答腔。3.乐曲的调子:高腔。花腔。昆腔。唱腔儿。唱走了腔儿。4.说话的腔调:京腔。山东腔。学生腔。5.用于宰杀过的羊(多见于早期白话):一腔羊。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“拿腔作势”这个词,乍一听有点陌生,但仔细想想,生活中其实处处能见到它的影子。比如办公室里,有人明明对项目一知半解,却故意拖着长音说:“这个方案嘛——需要从战略层面重新梳理。”边说边用手指敲桌面,仿佛在演电视剧里的高管。这种端着架子说话的行为,就是典型的“拿腔作势”。
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?核心原因或许藏在人性里。当人缺乏底气时,容易用夸张的语调或动作来掩饰不安。就像新手司机刚上路时,总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、握紧方向盘,生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紧张。但这种刻意表现,反而容易露出马脚。
有个有趣的例子:朋友家的孩子刚学会用成语,有天突然叉着腰说:“吾观此局棋,胜负已定矣!”全家人憋笑到内伤。孩子未必真懂文言文,只是模仿电视剧里的台词腔调。这提醒我们:拿腔作势往往源于对某种形象的向往,就像小孩向往成为“大人”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适度的“拿腔作势”未必全是坏事。记得刚入职时,前辈教过我:“见客户时要稍微挺直腰,说话慢半拍。”这种有意识的表达调整,其实是在建立专业形象。关键在于把握分寸——就像往茶里加糖,适量能提味,过量就齁嗓子。
观察发现,最受欢迎的人往往具备“反差萌”。某位大学教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,下课后却会和学生聊最新的手游攻略。这种真实与专业的自如切换,比始终端着架子更有感染力。毕竟,真诚才是人际交往的硬通货。
下次遇到拿腔作势的人,不妨多些理解。或许对方正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,就像学步的雏鸟扑棱翅膀。我们可以像照镜子那样提醒自己:最好的状态,是既有专业素养,又保有本真性情。毕竟,真正让人信服的,从来不是夸张的腔调,而是言行背后的真材实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