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o chún liào zuǐ
成语解释:见“挑牙料唇”。
成语出处:元·李致远《还牢末》第一折:“谁与你挑唇料嘴,辨别个谁是谁非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吵架
繁体字形:挑脣料嘴
英文翻译:Pick one's lips
挑:[tiāo]1.担:挑水。2.选择:挑选。3.挑剔:挑毛病。4.扁担和它两端挂着的东西:货挑儿。5.量词。用于成挑的东西:一挑水果。[tiǎo]1.用细长的东西的一头把东西举起或弄起:挑帘子。2.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:挑火(拨开炉灶的盖火,露出火苗)。挑刺。3.挑动:挑拨是非。4.一种刺绣方法。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,连针带线从底下穿过去,以构成花纹、图案等。5.也叫提。汉字的一种笔画,即“㇀”。
唇: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料:1.照看;管理:照料。料理。2.材料;原料:木料。燃料。布料。加料。备料。资料。他就是这么块料。3.喂牲口用的谷物:草料。料豆儿。多给牲口加点料。4.用于中医配制丸药,处方规定剂量的全份为一料:配一料药。5.过去计算木材的单位,两端截面是一平方尺,长足七尺的木材叫一料。
嘴:1.口的通称:张嘴。闭嘴。2.(嘴儿)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:瓶嘴儿。茶壶嘴儿。烟嘴儿。3.指说的话:嘴甜。别多嘴。
说起“挑唇料嘴”这个成语,可能很多人会愣一下:这到底是啥意思?其实它指的是用言语挑拨是非、制造矛盾的行为,类似于“搬弄口舌”或“煽风点火”。比如:“办公室里小王总爱挑唇料嘴,把同事间的闲聊添油加醋传给领导,结果搞得大家互相猜忌。”这里的“挑唇料嘴”就生动刻画了搬弄是非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行为为什么容易引发矛盾?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客观性。比如朋友A对你说:“小张说你穿这件衣服显胖。”但小张的原话可能是“这件衣服腰线设计不太适合她”。添油加醋的转述直接扭曲了事实,自然容易让人心生芥蒂。
生活中这类场景并不少见。比如家庭聚餐时,亲戚随口一句“孩子成绩最近下滑了吧”,被转述成“你妈说你考不上重点高中就是废物”,瞬间让矛盾升级。这时候如果反问一句:“您确定这是原话吗?”或许就能发现真相藏在被加工过的信息里。
那遇到喜欢“挑唇料嘴”的人该怎么办?我的经验是:先做信息过滤器。听到二手消息时保持冷静,像侦探查案一样多问几个“谁说的”“在哪里说的”“有没有上下文”。去年公司流传“老板要裁员”的谣言,我直接去找主管核实,结果发现只是常规的部门调整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行为有时也源于不安感。就像小时候传纸条游戏,信息每经过一人就变形一次——人们总想通过加工故事来获得关注。但成熟的沟通应该像接力赛,重点是把信息原封不动传给下一棒,而不是自己重新画条跑道。
下次再听到“我跟你说个秘密……”的开场白,不妨笑着接一句:“咱们玩个传真游戏,看看传到第十个人会变成什么样。”用幽默化解可能的口舌是非,既保护了关系,又守住了沟通的边界。毕竟,舌头是柔软的器官,但说出来的话可以比刀子还锋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