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áo sāi juē ěr
成语解释:抓搔腮颊,揪扯耳朵。形容慌乱焦急
成语出处:元 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一折:“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穿三市,行行里挠腮撧耳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;指慌乱焦急
繁体字形:撓顋撧耳
英文翻译:Tickle one's cheek
挠:1.阻碍;搅扰:阻挠。2.弯曲;屈服:不屈不挠。3.搔;抓:挠痒痒。
腮:也叫腮帮子。两颊的下半部。
撧:1.古同“绝”,折断;断绝。2.抓:撧耳挠腮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“挠腮撧耳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滑稽,但它描述的可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。比如考试时遇到一道死活想不通的数学题,小明咬着笔杆子,左手挠后脑勺,右手捏耳垂,这不就是活脱脱的“挠腮撧耳”吗?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动作到底想表达什么?其实它展现了人在焦虑或专注时的本能反应。就像我前几天修家里漏水的水管,工具箱里翻来覆去找不到匹配的零件,急得直搓耳朵,这时候邻居大爷递来扳手,还笑我“跟孙猴子似的抓耳挠腮”。
现代人虽然不像古人那样常做夸张动作,但这种生理反应依然存在。开会时看到同事边听汇报边转笔绕耳际的碎发,地铁里乘客盯着延误通知时无意识摸耳垂的动作,都是这个成语的现代变体。
说到这儿想到个有趣现象:现在大家焦虑时更多是刷手机,反而少了这些生动的肢体语言。不过我倒觉得,搓下巴、揉太阳穴这些微动作,反而比面无表情刷屏更能传递真实情绪。就像上周看脱口秀,演员说到精彩处观众席此起彼伏的拍腿笑声,可比直播间里刷“哈哈哈”有温度多了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观察下自己的小动作。那些挠头摸耳的瞬间,说不定正是灵感迸发的前奏呢?毕竟连爱因斯坦思考相对论时,不也常被拍到揪着头发在书房转圈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