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uē ěr náo sāi
成语解释: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
成语出处:元 秦简夫《东堂老》第二折:“你这般撧耳挠腮,可又便怎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;指焦急无计的样子
繁体字形:撧耳撓顋
英文翻译:scratch one 's ears and cheeks in embarrassment
撧:1.古同“绝”,折断;断绝。2.抓:撧耳挠腮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挠:1.阻碍;搅扰:阻挠。2.弯曲;屈服:不屈不挠。3.搔;抓:挠痒痒。
腮:也叫腮帮子。两颊的下半部。
“撧耳挠腮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滑稽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人遇到难题时抓耳挠腮的着急模样。比如考试时被一道题卡住,急得直抓头发,甚至想跺脚——这不就是“撧耳挠腮”的真实写照吗?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?”其实不然!比如小明想给女朋友准备惊喜礼物,翻遍购物网站却毫无头绪,最后瘫在椅子上挠头的画面,既可爱又真实。这种甜蜜的烦恼,用“撧耳挠腮”反而增添了生活趣味。
工作中遇到突发状况时,同事小王对着电脑屏幕猛揉太阳穴的样子,活脱脱就是现代职场版的“撧耳挠腮”。不过有趣的是,这种看似焦虑的状态往往正是突破的前奏——就像小王后来灵光乍现,用电子表格解决了数据难题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当代人的日常状态。我们面对外卖选择困难、刷短视频停不下来时的纠结,本质上和古人“撧耳挠腮”的窘态相通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恰恰说明人性中那份真实的焦虑与期待始终未变。
下次看到有人对着手机屏幕皱眉挠头,不妨会心一笑:这不就是数字时代的“撧耳挠腮”吗?生活中这些小插曲,正是我们不断尝试、突破自我的生动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