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diān
  • jīn
  • liǎ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diān jīn mò liǎng

成语解释:犹言掂斤播两。

成语出处:明·朱有燉《小桃红》第一折:“他更有截长补短的钉人钉,掂斤抹两的称人秤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过分计较

繁体字形:掂斤抹兩

英文翻译:argue about little details

掂斤抹两的意思

掂: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,估量其轻重:掂量。掂一掂看有多重。

斤:1.市制质量单位。10两为1斤,100斤为1担。1斤原为16两,后改为10两,合500克。2.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。

抹:[mǒ]1.涂:涂抹。抹粉(喻美化或掩饰)。抹黑(喻丑化)。抹子(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。亦称“抹刀”)。2.揩,擦:抹拭。哭天抹泪。3.除去,勾掉,不计在内:抹煞。4.轻微的痕迹:“林梢一抹青如画”。一抹余晖。[mò]1.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:抹墙。抹石灰。2.紧靠着绕过去:抹头。抹身。3.用手指轻按,奏弦乐指法的一种。[mā]1.擦:抹桌子。2.按着向下移动、除去:抹不下脸来(碍于脸面或情面)。
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
成语评论

哎呦,这个“掂斤抹两”的成语啊,说白了就是形容人做事儿特别计较,连一斤一两都要算得清清楚楚。比如隔壁老王买菜,非要让老板把菜叶子一片片掰下来称重,生怕多花一毛钱。这时候你就能说:“老王这人,干啥都掂斤抹两的,累不累啊?”

那问题来了——为啥要用“掂”和“抹”这两个动作呢?其实啊,“掂”是掂量重量,“抹”是抹去零头,合起来就是“既要算准,又要占便宜”。比如公司发奖金,有人非要掰扯小数点后两位的差额,这不就是典型的掂斤抹两嘛!

不过话说回来,这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?倒也不是!比如设计师做手工皮包,对每一针脚的间距都要掂斤抹两,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而值得夸。所以啊,关键得看场合——计较该计较的,那叫专业;计较不该计较的,才叫抠门儿。

有朋友可能会问:“掂斤抹两”和“斤斤计较”有啥区别?嘿,这就好比喝奶茶加珍珠——前者更强调实际动作(比如反复称重),后者更侧重心理状态。举个栗子:菜市场大妈跟摊主砍价半小时,这叫掂斤抹两;而同事因为你多用了他一张打印纸就念叨三天,这属于斤斤计较。

依我看呐,现在年轻人用这成语的场景可多了去了。比如朋友聚餐AA制,有人非要把五毛钱零头也算进去,这时候甩一句“别掂斤抹两的,这顿我请了”,既化解尴尬又显得大气。老话说的好:“算计太过,反失人心”,该糊涂时就得学会装糊涂嘛!

最后提一嘴,这成语在职场里可别乱用。比如跟老板谈加薪,你要是说“公司这点工资还掂斤抹两”,分分钟可能被HR约谈。换成“希望薪酬结构能更透明”,听着是不是顺耳多了?所以说啊,语言这玩意儿,就像炒菜的火候——该旺则旺,该收就收,灵活运用才是王道。

"掂斤抹两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