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ǐ qiè sī zhà
成语解释:掎挈:指摘;司:同“伺”,侦候;诈:欺诈。抓住人家过错,等待机会来陷害
成语出处: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议兵》:“掎挈司诈,权谋倾覆,未免盗兵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抓小辫子
繁体字形:掎挈司诈
英文翻译:To be clear
掎:1.拉住;拖住。引申为牵制。2.通“倚(yǐ)”。支撑。
挈:1.举起;提起:提纲挈领。2.带;领:扶老挈幼。
司:1.主持;操作;经营:司机。司炉。各司其事。2.中央部一级机关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(级别比部低,比处高):人事司。外交部礼宾司。3.姓。
诈:1.欺骗:欺诈。诈财。诈取。兵不厌诈。2.假装:诈降。诈死。3.用假话试探,使对方吐露真情:他是拿话诈我,我一听就知道。
“掎挈司诈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,借机要挟或欺骗对方。比如公司里有人偷偷改了考勤记录,被同事发现后,对方不仅不提醒他改正,反而威胁说:“你要是不帮我完成这个月的业绩指标,我就把这事捅出去。”这就是典型的“掎挈司诈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威胁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伺机而动”——施害者会耐心等待对方露出破绽,就像猎人蹲守猎物一样。比如小区物业发现业主违规搭建阳光房,没有直接发整改通知,而是私下暗示:“您要是愿意多交两年物业费,我们可以当没看见。”这种“钓鱼式”的处理方式,让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充满算计。
在实际生活中,我们如何识别这种行为?有个有趣的例子:网购时卖家发错货品,买家本可以正常退换,但某些卖家会先说“是我们的失误”,接着话锋一转:“不过您要是确认收货给好评,我们额外送您优惠券”。表面看似补偿,实则是利用买家的沉默换取利益,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更容易让人中招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这类现象屡见不鲜?观察发现,现代社会的利益链条中,很多人把“抓把柄”当作谈判筹码。就像学生时代,班干部发现同学作弊却不举报,转而要求对方帮自己做值日。这种互抓弱点的恶性循环,反而让简单问题复杂化。
个人认为,与其费心寻找他人漏洞,不如主动建立透明化沟通。就像处理邻里矛盾,与其拿着监控录像去物业投诉,不如先敲门说:“您家狗狗最近叫得有点频繁,我们要不要一起想个解决办法?”很多时候,坦诚相待比互相掣肘更能解决问题。
当遇到被要挟的情况怎么办?有个职场案例值得借鉴:某员工报销单填错被主管发现,主管暗示可以“帮忙处理”,但要求其承担部门聚餐费用。这位员工选择重新填写单据并抄送财务部,既修正了错误,又避免了被持续拿捏。有时候,主动把问题摊在阳光下,反而是最好的防护盾。
黄昏的咖啡厅里,两个创业者在谈合作。甲方突然说:“听说你们上个月物流出过问题?”乙方心头一紧,却笑着回应:“是的,所以我们更新了三重质检系统,这是最新流程图。”你看,与其被对方抓住过去的把柄,不如用改进方案创造新筹码——这才是跳出“掎挈司诈”怪圈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