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ē zhài huán zhài
成语解释:揭:举;揭债:借债。用借债的办法还债,亏空会始终存在。形容于事无补
成语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30回:“那才是揭债还债,窟窿常在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亏空时
繁体字形:揭債還債
英文翻译:Uncovering and paying off debts
揭:[jiē]1.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,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:揭锅。揭幕。2.使隐瞒的事物显露:揭露。揭发。揭底。揭穿。揭短。揭晓。3.高举:揭竿而起。4.标示:揭橥(zhū)(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,引申为标志。亦作“揭著”)。揭示。5.扛,持。6.姓。[qì]提起衣裳:揭衣涉水。
债:欠别人的钱:借债。欠债。还债。公债。血债。
还:[hái]1.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;仍旧:十年没见了,她还那么年轻。半夜了,他还在工作。2.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:今天比昨天还冷。改完作业,还要备课。3.用在形容词前,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(一般是往好的方面说):屋子不大,收拾得倒还干净。4.用在上半句话里,表示陪衬,下半句进而推论,多用反问的语气;尚且:你还搬不动,何况我呢?5.表示没想到如此,而居然如此(多含赞叹语气):他还真有办法。6.表示早已如此:还在几年以前,我们就研究过这个方案。[huán]1.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:还家。还乡。还俗。退耕还林。2.归还:偿还。还书。3.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:还嘴。还手。还击。还价。还礼。以牙还牙,以眼还眼。4.姓。
债:欠别人的钱:借债。欠债。还债。公债。血债。
“揭债还债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绕,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简单:用新的债务去填补旧的债务。比如,小明为了还信用卡的5000元欠款,又去申请了一笔网贷,结果下个月不仅要还网贷的本金,还要多付利息——这就成了典型的“债上加债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短期来看似乎能“喘口气”,比如企业用短期贷款发工资,避免员工流失;个人用花呗支付房租,防止违约。但长期来看,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——如果不先补好漏洞,水永远装不满。
举个真实案例:某小吃店老板为了支付供应商货款,用个人信用贷借钱周转。三个月后新贷到期时,生意收入却不够还款,不得不再次借款。最终利息滚到每月纯利润的40%,店铺被迫转让。这印证了一个经济学常识:债务成本的增长速度往往快于收入增速。
为什么人们明知有风险还要这么做?我观察到两个关键诱因:一是对未来的过度乐观,比如坚信“下个月业绩肯定翻倍”;二是缺乏财务规划能力,很多人甚至分不清“必要支出”和“可选消费”的界限。这种心理就像在沼泽里挣扎——越用力,陷得越深。
个人认为,现代人更需要学会“债务分层管理”。比如将医疗、教育等刚性支出列为优先债务,而购物分期等消费债务应当设置“刹车线”。就像登山时背的行李,必须定期检查哪些是必需品,哪些该及时丢弃。
解决问题的钥匙其实藏在日常习惯里。建议尝试“双账户法”:固定收入的30%存入只进不出的储蓄账户,剩余部分再用于偿还债务。这相当于在债务漩涡中搭建了一个安全岛,当意外来临时至少还有退路。
阳光总在风雨后,债务问题也并非无解。关键是要认清:借钱本身不是原罪,失控的借贷循环才是真正的敌人。就像开车时需要不断修正方向盘,财务健康也需要定期校准收支平衡点。当你能看清每一笔债务背后的真实成本时,自然能找到破局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