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ē gān sì qǐ
成语解释:揭:举;竿:竹竿,指旗帜。举起竹竿当旗帜。借指武装起义
成语出处:李大钊《国情》:“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,必以省刑罚、薄税敛为戒,其民始相安于无事,否则揭竿四起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造反
繁体字形:揭竿四起
英文翻译:Four uncovering poles
揭:[jiē]1.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,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:揭锅。揭幕。2.使隐瞒的事物显露:揭露。揭发。揭底。揭穿。揭短。揭晓。3.高举:揭竿而起。4.标示:揭橥(zhū)(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,引申为标志。亦作“揭著”)。揭示。5.扛,持。6.姓。[qì]提起衣裳:揭衣涉水。
竿:竿子:钓竿。立竿见影。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。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“揭竿四起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武侠小说的味道,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群人因为不满现状,突然集体反抗的行为。比如历史上陈胜、吴广起义时,百姓们砍下竹竿当武器,高呼口号反抗暴政,这就是典型的“揭竿四起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社会这么安定,这种成语还有用吗?”其实,成语的意义往往能超越字面。比如某公司长期压榨员工,突然全员罢工要求改善待遇,媒体可能用“揭竿四起”形容这种集体抗议——虽然没有真的竹竿,但团结反抗的内核是一致的。
另一个例子是社区改造。假设老旧小区常年漏水却无人维修,居民们联合起来找物业理论,甚至发起联名信要求整改。这种自发的、有组织的行动,也可以看作“揭竿四起”的现代版本。它提醒我们:当沟通失效时,人们会本能地寻求改变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“爆发感”。就像鞭炮的引线被点燃,看似平静的表面下,不满早已悄悄积累。但现代社会更值得提倡的,或许是在“揭竿”之前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。毕竟,竹竿挥向的不该是具体的人,而是那些需要被打破的僵化规则。
再换个角度想,“揭竿四起”不一定总是负面。比如科技领域,当某个传统技术明显落后时,新兴企业联合推出颠覆性产品,这种行业变革同样带有“揭竿”意味——只不过武器变成了创新力。这说明,反抗精神用对地方,反而能成为进步的推手。
最后留个小思考: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值得“揭竿”的时刻?可能是对抗不合理的制度,也可能是打破思维定式。关键在于,如何把这种反抗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改变,而不是单纯的破坏。毕竟,竹竿立起来可以当旗杆,未必非要用来打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