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ē qiè dān náng
成语解释:盗窃箱笼等财物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胠箧》:“然而巨盗至,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揭箧擔囊
英文翻译:Unpacking a suitcase
揭:[jiē]1.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,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:揭锅。揭幕。2.使隐瞒的事物显露:揭露。揭发。揭底。揭穿。揭短。揭晓。3.高举:揭竿而起。4.标示:揭橥(zhū)(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,引申为标志。亦作“揭著”)。揭示。5.扛,持。6.姓。[qì]提起衣裳:揭衣涉水。
箧:小箱子:书箧。藤箧。行箧。
担:[dān]1.用肩膀挑:担水。2.承当,负责:担负。担任。担当。担待(a.原谅;b.担当责任)。担重任。担风险。[dàn]1.挑东西的用具,多用竹、木做成:扁担。2.一挑东西:担子。勇挑重担。3.中国市制重量单位,一担等于一百斤。4.量词,用于成担的东西:一担水。[dǎn]同“掸”。
囊:[náng]1.袋子:布囊。2.像袋子的东西:胆囊。3.用袋子装:囊沙。[nāng]〔囊膪〕猪胸腹部又肥又松的肉。膪(chuài)。
“揭箧担囊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观。字面意思是“打开箱子、扛起袋子”,用来形容偷盗行为。比如《庄子·胠箧》里说: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”,说的就是小偷偷东西被抓,而“揭箧担囊”的大盗反而成了掌权者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?
举个例子,假设有人剽窃同事的创意方案,改头换面后拿去邀功,这就是典型的“揭箧担囊”。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他人利益,长期来看还会破坏团队信任。比如某公司曾发生高管将下属的研发成果据为己有,结果项目成功后真相败露,最终导致整个部门人心涣散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为什么用“箱子”和“袋子”来比喻?其实这反映了古人对财富的认知——贵重物品都藏在容器里。现代社会的“箱子”可能变成了电脑硬盘里的文件,或是手机里的数据。比如黑客盗取用户隐私信息转卖,本质上也是“揭箧担囊”的数字化版本。
我注意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个成语感到陌生,但它揭示的道理依然鲜活。比如网络小说抄袭纠纷频发,原创者常常要花数年维权,而抄袭者却能快速获利。这种现象就像成语里说的:偷小东西的人容易被惩罚,但“偷大东西”的人反而更容易钻空子。
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:为什么人们容易对“揭箧担囊”视而不见?或许因为大盗往往包装得光鲜亮丽。就像某些企业打着“资源整合”旗号,实则剽窃他人商业模式。这种情况提醒我们,判断行为本质不能只看表面形式,而要看是否损害了他人的正当权益。
个人认为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揭箧担囊”有了新的表现形式。比如某些自媒体账号批量搬运原创内容,通过流量变现牟利。这种行为看似“聪明”,实则是在透支整个创作生态。值得欣慰的是,越来越多平台开始加强原创保护,这就像给现代社会的“箱子”加上了智能锁。
下次遇到类似事件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不仅是历史典故,更是提醒我们:任何形式的巧取豪夺,终将付出代价。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,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生存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