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o shǒu nòng zī
成语解释:搔:用手指梳;弄:卖弄。原指修饰仪容。后形容装腔作势卖弄风情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李固传》:“大行在殡,路人掩涕。固独胡粉饰貌,搔头弄姿,盘旋偃仰,从容冶步,曾无惨怛之心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搔首弄姿
英文翻译:giggle and flirt
搔:用指甲挠:搔头皮。搔到痒处(比喻说到点子上)。搔首弄姿(形容卖弄姿容)。
首:1.头:昂首阔步。2.领袖;领导人:元首。首长。3.最先;开始:首创。4.第一;最高:首要。首席代表。5.告发:自首。出首。6.量词。用于诗歌、歌曲等:一首诗。民歌百首。
弄:[nòng]1.手拿着、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:他又弄鸽子去了。小孩儿爱弄沙土。2.做;干;办;搞:弄饭。这活儿我做不好,请你帮我弄弄。把书弄坏了。这件事总得弄出个结果来才成。3.设法取得:弄点水来。4.耍;玩弄:弄手段。舞文弄墨。[lòng]小巷;胡同(多用于巷名):里弄。弄堂。一条小弄。
姿:1.样子;形态:姿势。雄姿。2.容貌:丰姿。
“搔首弄姿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在描述一种夸张的肢体动作,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?举个例子:在团队会议上,小王为了吸引领导的注意,频繁整理头发、调整坐姿,甚至故意拉高声调说话。同事私下议论:“他这样搔首弄姿,反而让人觉得不够专业。”这里的关键在于,刻意表现反而暴露了不自信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搔首弄姿和注重仪表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,两者的分水岭在于“自然感”。比如一位演讲者上台前整理领带、检查麦克风,这是得体;但若全程对着镜子挤眉弄眼、摆出僵硬的笑容,观众便会觉得他在“表演”而非真诚沟通。
生活中,这个词的应用场景比想象中更广泛。比如短视频平台上,某些博主用夸张的滤镜和动作博取流量,评论区常出现“搔首弄姿”的批评。这种现象背后,其实是大众对“真实感”的渴求——人们更愿意为自然流露的情感买单,而非精心设计的“人设”。
有趣的是,换个角度看,“搔首弄姿”未必全是贬义。比如在戏剧表演中,演员通过大幅度肢体语言塑造角色,这种“刻意”反而成为艺术表达的一部分。这让我想到:行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场景和意图,就像辣椒本身无所谓好坏,关键看它被加进了什么菜里。
最后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人们反感搔首弄姿的行为?或许因为它触发了人类本能的“真实性探测器”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过度修饰的姿态容易引发 distrust(不信任感),就像我们能轻易分辨假笑和真笑的区别。所以,与其费心经营形象,不如把精力花在提升内在——毕竟真正的魅力,从来不需要太费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