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ó lì yǐ xū
成语解释:见“摩厉以须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朱佩茞》:“媳妇有妖胎,会将摩厉以需,毋复聒之使不安静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比喻做好准备,等待时机
繁体字形:摩厲以需
英文翻译:Sharpen to need
摩:[mó]1.摩擦;接近:摩拳擦掌。摩天大厦。2.抚摸:摩弄。3.研究;切磋:揣摩。观摩。4.摩尔的简称。[mā]〔摩挲〕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移动:把衣服摩平了。挲(sa)。
厉:1.严格:厉行节约。2.严肃;猛烈:正言厉色。雷厉风行。3.古又同“砺”。4.古又同“疠”。5.古又同“励”。6.古又同“癞(lài)”。
以:1.用;拿:以少胜多。晓之以理。赠以鲜花。2.依;按照:以次。以音序排列。3.因:何以知之?。不以人废言。4.表示目的:以广视听。以待时机。5.于;在(时间):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。6.跟“而”相同: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7.姓。8.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,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:以前。以上。三日以后。县级以上。长江以南。五千以内。二十岁以下。
需:1.需要:需求。按需分配。2.需用的财物:军需。
“摩厉以需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说白了就是“提前打磨好工具,等机会来了直接用”。比如一位程序员在项目淡季主动学习新技术,等到公司突然需要开发新功能时,他就能立刻上手。这时候同事可能纳闷:“你咋学得这么及时?”他嘿嘿一笑:“这叫摩厉以需!”
有人问:“这成语和‘临时抱佛脚’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主动性。临时抱佛脚是问题来了才慌慌张张补救,而摩厉以需是预判需求、提前布局。就像健身教练在夏天来临前三个月就开始带学员塑形,等到海边度假季,学员自然能自信晒出马甲线。
现实生活中怎么用这个智慧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社区超市老板发现周边新建了幼儿园,马上增加儿童零食和益智玩具库存。两个月后开学季,其他商店手忙脚乱调货时,他家货架早已摆满热门商品。这种“晴天修屋顶”的思维,往往能在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。
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越是觉得“现在用不上”的知识技能,反而最该提前储备。去年跟着视频学基础急救术时,家人还笑我多此一举。结果上个月邻居家孩子被鱼刺卡喉,我第一时间用海姆立克法化解危机。这种“无用之用”的储备,关键时刻真能救命。
数字时代给“摩厉以需”加了新注解。自媒体创作者会同时准备三套内容方案,算法推荐机制突变时,他们就像魔术师般掏出备选方案。这提醒我们:面对不确定的未来,多维度准备比孤注一掷更稳妥。就像外出旅行既要查好攻略,也要随身带充电宝和现金,双重保障才能玩得尽兴。
说到底,这个成语不是让人焦虑地未雨绸缪,而是培养从容应对的心态。老家茶农的智慧值得借鉴:他们会在雨季来临前检修炒茶设备,但也不忘在屋檐下挂串风铃——既做好必要准备,又留出享受生活的情趣。这种平衡之道,或许才是现代人最该掌握的生存技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