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ó lì yǐ xū
成语解释:亦作“磨砺以须”。谓磨刀以待。比喻作好准备,等待时机。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103回:“檄文到日,磨厉以须,车马临时,市肆勿变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比喻做好准备,等待时机
繁体字形:磨厲以須
英文翻译:sharpen one 's weapon to be ready for a fight
磨:[mó]1.摩擦:脚上磨了几个大泡。我劝了他半天,嘴唇都快磨破了。2.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、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:磨刀。磨墨。磨玻璃。铁杵磨成针。3.折磨: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。4.纠缠;磨烦(mò·fan):这孩子可真磨人。5.消灭;磨灭:百世不磨。6.消耗时间;拖延:磨洋工。磨工夫。[mò]1.把粮食弄碎的工具,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:一盘磨。电磨。推磨。2.用磨把粮食弄碎:磨面。磨豆腐。磨麦子。3.掉转;转变:把汽车磨过来。我几次三番劝他,他还是磨不过来。
厉:1.严格:厉行节约。2.严肃;猛烈:正言厉色。雷厉风行。3.古又同“砺”。4.古又同“疠”。5.古又同“励”。6.古又同“癞(lài)”。
以:1.用;拿:以少胜多。晓之以理。赠以鲜花。2.依;按照:以次。以音序排列。3.因:何以知之?。不以人废言。4.表示目的:以广视听。以待时机。5.于;在(时间):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。6.跟“而”相同: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7.姓。8.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,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:以前。以上。三日以后。县级以上。长江以南。五千以内。二十岁以下。
须:1.助动词。须要:务须。必须。须知。事前须做好准备。2.姓。3.等待;等到。4.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,后来泛指胡须:须发。须眉。5.须子:触须。花须。
说起"磨厉以须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其实它和"磨砺以须"是同一个意思,就像把刀磨快了等机会使用,形容事先做好准备。比如张三最近在备战职业资格考试,每天下班都坚持学习两小时,这就是典型的"磨厉以须"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"未雨绸缪"有什么区别呢?虽然都强调提前准备,但"磨厉以须"更侧重打磨自身能力。就像李四利用周末时间学习编程,虽然暂时用不上,但他说:"技能就像口袋里的瑞士军刀,需要时就能派上用场。"
在职场中,这个智慧尤为重要。小王在公司负责新媒体运营,她坚持研究短视频平台算法,当公司突然要开拓短视频业务时,她立刻能拿出成熟方案。这种"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"的故事,每天都在不同行业上演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越是看似"用不上"的准备,往往在关键时刻越有价值。就像疫情期间,很多餐馆老板通过学习外卖平台运营,把危机变成了转型契机。这种案例提醒我们,蓄力的方向既要务实,也要保持开放眼光。
个人认为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"磨厉以须"有了新内涵。与其盲目准备,不如建立"技能树"思维——把核心能力作为主干,关联技能作为分支。比如设计师学习基础心理学,程序员了解产品思维,这种跨界准备往往能带来意外收获。
最后分享个身边故事:小区门口的早餐店老板,疫情前就开始研究预制菜包。当社区团购兴起时,他迅速转型为半成品供应商。这个转变看似突然,实则源于三年间默默积累的客户数据和供应链资源。生活处处都在印证:真正的准备,从来都不是临时抱佛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