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à
  • dǎ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ā zhà dǎo xū

成语解释:指说谎骗人。

成语出处: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一回:“祖师喝令:赶出去!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,那里修甚幺道果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为人

繁体字形:撒詐搗虚

英文翻译:To make a fool of oneself

撒诈捣虚的意思

撒:[sā]1.放开;张开:撒手。撒网。一撒线,风筝就上去了。2.尽量使出来或施展出来(贬义):撒赖。撒酒疯。[sǎ]1.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着扔出去;散布(东西):撒种。年糕上撒了一层白糖。2.散落;洒:把碗端平,别撒了汤。3.姓。

诈:1.欺骗:欺诈。诈财。诈取。兵不厌诈。2.假装:诈降。诈死。3.用假话试探,使对方吐露真情:他是拿话诈我,我一听就知道。

捣:1.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:捣蒜。捣米。用胳膊肘捣了他一下。直捣敌营。2.捶打:捣衣服。3.搅扰:捣乱。捣麻烦。

虚:1.空;空虚:弹不虚发。乘虚而入。2.不符合真实情况:弄虚作假。3.不自满:谦虚。4.害怕;勇气不足:心虚。胆虚。5.副词。白白地:虚度。6.虚弱:气虚。体虚。7.指政治思想、方针、政策等方面的道理:务虚。8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

成语评论

撒诈捣虚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人用虚假的言行掩盖真实意图,故意制造混乱或误导他人。比如,小明为了逃避值日,谎称自己脚疼,结果被老师发现他课间还在操场跑跳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撒诈捣虚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行为真的能骗到人吗?”短期来看或许有效,但长期使用反而容易失去信任。比如职场中,同事小张总是夸大项目难度,想显得自己功劳更大,结果老板发现后直接调整了他的职责范围。可见,“撒诈捣虚”就像纸糊的盾牌,关键时刻根本靠不住。

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:为什么人们明知撒谎有风险,还是忍不住“撒诈捣虚”?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可能源于对短期利益的过度关注。就像学生考试作弊时,只想着“这次必须过关”,却忘了被发现后更严重的后果。不过换个角度想,这种行为反而提醒我们:真诚沟通才是效率最高的选择。

生活中其实处处能看到反例。比如社区里的王阿姨,每次组织活动都提前说明需要多少人手、可能遇到什么困难。虽然刚开始响应者不多,但坚持半年后,大家反而更愿意主动帮忙。这种“反撒诈捣虚”的做法,恰恰印证了《论语》里那句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。

当遇到他人使用这类手段时,保持清醒比拆穿更重要。上周朋友分享了个案例:客户谈判时对方突然压低报价,声称“成本上涨”。她没有当场质疑,而是笑着问:“方便说说具体是哪部分成本变化吗?”结果对方支支吾吾转移了话题。你看,有时候一个简单提问就能让虚假信息不攻自破。

最后想说,语言就像镜子,照出每个人的处世方式。选择用“撒诈捣虚”来应对问题,就像用漏水的桶去打水,既费力又难有收获。下次遇到难题时,试试直接说“我需要帮助”或者“这件事我还没想明白”,说不定会发现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。

撒诈捣虚的造句

  1. 造句 给我赶出去!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,那里修甚么道果!
  2. 造句 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,那里修甚么道果!
  3. 造句 赶出去!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,那里修甚么道果!
  4. 造句 赶出去!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,那里修什么道果!
  5. 造句 岂有此理,我教化弟子,不计其数,哪有你这般,还没进门就撒诈捣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