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ǐ yǒng fǔ xīn
成语解释:擗:以手拍击胸膛。踊:以足顿地。拊:敲击。指捶胸顿足,敲击心口,极尽悲哀。
成语出处:汉·扬雄《元后诔》:“四海伤怀,擗踊拊心,若丧考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擗踴拊心
英文翻译:Be enthusiastic
擗:[pǐ]1.捶胸:“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。”2.捶打:把脑袋擗得粉碎。3.掰:擗棒子。[bò]古同“擘”。
踊:往上跳:踊跃。
拊:1.拍:拊掌(拍手)。2.古又同“抚慰”的“抚”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“擗踊拊心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担心,咱们先拆解字面意思。擗是拍打,踊是跺脚,拊心就是捶胸口,合起来就是形容人悲痛到捶胸顿足的样子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贾宝玉听闻林黛玉病逝时“捶床捣枕,擗踊拊心”,画面感是不是扑面而来?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人还会用这么激烈的动作表达悲伤吗?还真有。去年我参加一位长辈的葬礼,他女儿突然瘫坐在地,双手不断拍打水泥地面,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呜咽声——这种本能的身体反应,正是“擗踊拊心”在现实中的写照。可见某些强烈情感,确实会冲破现代文明的外壳。
这个成语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?我发现古人把情感具象化的智慧特别有意思。相比现在常说“心都碎了”这类抽象比喻,“擗踊拊心”用具体动作构建出立体场景,就像给摄像机加了特写镜头,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情古人的痛苦。
值得思考的是,在提倡情绪管理的现代社会,这种原始的情感宣泄是否还有存在价值?我曾在心理讲座上听专家说:适度释放比强行压抑更健康。就像台风过境时的暴雨,来得猛烈去得也快。或许“擗踊拊心”式的表达,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剂情绪解药。
最近重读《活着》,看到福贵得知儿子去世那段描写,突然觉得余华笔下“整个人像被抽了骨头”的形容,和“擗踊拊心”形成奇妙互文。原来人类面对巨大悲痛的反应,从古至今都带着相似的生理印记,这大概就是成语能穿透时空的力量。
站在书店心理学专架前,看着《情绪急救指南》之类的畅销书,忽然觉得“擗踊拊心”就像个活体标本。它提醒我们:有些情感不需要精致包装,就像暴雨前的雷鸣,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。下次遇到痛彻心扉的时刻,或许不必急着找纸巾,让眼泪和捶打的动作自然发生,也是种珍贵的生命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