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ōng
  • xīn
  • è
  • k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ōng xīn è kēng

成语解释:喻攻击要害。吭,指咽喉。

成语出处:清·魏源《圣武纪》卷一:“先取山海关,则关外诸城唾手可得,此攻心扼吭之法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斗争等

繁体字形:攻心搤吭

英文翻译:Attack the heart and say nothing

攻心扼吭的意思

攻:1.攻打;进攻(跟“守”相对):围攻。攻城。能攻能守。攻下敌人的桥头堡。2.对别人的过失、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:群起而攻之。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3.致力研究;学习:专攻。一门心思攻外语。4.姓。
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
扼:1.用力掐住;抓住:扼死。扼腕。2.把守;控制:扼守。扼制。

吭:[kēng]出声;说话:一声不吭。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儿,你就吭一声。[háng]喉咙:引吭高歌。

成语评论

攻心扼吭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。比如,小明和同学争论该选哪部电影看时,他并没有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,而是笑着说:“你上次不是说最爱悬疑片吗?这部新片的反转剧情可是全网好评哦。”这句话既抓住了对方的兴趣点(攻心),又巧妙绕开了可能的争执(扼吭),最终两人愉快达成一致。

为什么“攻心扼吭”比强硬对抗更有效? 想象你要劝家人少熬夜:如果直接说“你这样会猝死”,对方可能产生逆反心理;但换成“你最近黑眼圈变淡了,要是再早点睡气色会更好”,既满足了对方对健康的潜在需求,又避开了对抗情绪,这就是抓住了心理要害的智慧。

在职场中,这个策略同样适用。市场部小王想推动新方案时,没有在会议上强调数据优势,反而转向技术部同事:“这个设计能减少你们30%的调试工作量。”他精准地触碰到跨部门合作的核心痛点,方案很快获得全员支持。这种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沟通方式,往往比据理力争更能破局。

现代人为何更需要这种智慧? 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,单纯讲道理很容易被淹没在噪音中。就像直播带货的主播不会反复强调产品参数,而是说“宝妈们都知道,孩子哭闹时这个玩具能换来半小时清净”——用具体场景唤醒需求,用情感共鸣替代强行推销,这正是攻心扼吭的现代演绎。

个人认为,掌握这种思维不等于要变得圆滑世故。就像中医讲究“治本先调心”,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是让人自发认同。下次遇到沟通障碍时,不妨暂停争论,试着找找对方心里那个“一按就亮的开关”,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真正高明的手段往往看起来轻巧,就像解开纠缠的耳机线不需要用力拉扯。理解人性中的情感支点,用巧劲替代蛮力,这种智慧不仅能化解矛盾,还能在人际交往中种下善意的种子。当你能看见水面下的冰山,自然知道该从哪里破冰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