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ng xiá suǒ gòu
成语解释:批评不足,寻找缺点。
成语出处:清·王晫《今世说·规箴》:“吾侪本相好,攻瑕索垢,当猛鸷如寇雠,毋留纤尘,为后人口实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攻瑕索垢
英文翻译:Attack the flaws
攻:1.攻打;进攻(跟“守”相对):围攻。攻城。能攻能守。攻下敌人的桥头堡。2.对别人的过失、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:群起而攻之。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3.致力研究;学习:专攻。一门心思攻外语。4.姓。
瑕:玉上面的斑点,比喻缺点:瑕疵。白璧微瑕。纯洁无瑕。
索:1.大绳子或大链子:船索。绳索。麻索。绞索。铁索桥。2.姓。3.搜寻;寻找:搜索。遍索不得。4.要;取:索取。索还。索价。5.孤单:离群索居。6.寂寞;没有意味:索然。
垢:1.污秽;肮脏:蓬头垢面。2.脏东西:油垢。牙垢。泥垢。3.耻辱:含垢忍辱。
“攻瑕索垢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举个例子:同事小王刚做完项目汇报,老张却突然站起来说:“你PPT第三页的字体颜色和标题不搭,表格边框也没对齐。”在场的人面面相觑——项目本身明明进展顺利,老张却非要揪着这些细节不放,这就是典型的“攻瑕索垢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挑毛病有什么问题吗?发现问题才能改进啊!”其实关键在于“度”。比如朋友给你推荐了一部电影,你看完后说:“特效不错,但女主角的耳环在第五场戏里戴歪了”——这就成了为挑刺而挑刺,反而模糊了真正的价值。
记得去年部门团建,小李负责订餐厅。明明大家吃得开心,组长却当众说:“菜量确实足,但筷子包装纸的颜色和桌布不协调。”这种时候,原本欢乐的氛围瞬间冷场。事后小李私下吐槽:“早知道他这么爱攻瑕索垢,真该让他自己去订!”
为什么总有人热衷“攻瑕索垢”?心理学有个说法叫“显微镜效应”——当人过分关注某个领域时,会不自觉地拿着放大镜找问题。就像邻居王阿姨总抱怨儿媳:“衣服叠得不方正”“炒菜火候差十秒”,却看不见人家每天接送孩子的辛苦。
我倒觉得,适度的建议能帮人成长,但把挑刺当习惯就本末倒置了。上周看到实习生做的设计稿,第一反应确实有几个配色问题,但我先说:“整体创意特别棒!要是把主色调再调暖些会更吸引人。”结果她开心地改了十几次,最后作品反而超出预期。你看,带着善意提建议,和带着优越感挑毛病,效果天差地别。
下次遇到爱“攻瑕索垢”的人怎么办?不妨试试“换框法”。比如面对总挑格式问题的客户,可以主动说:“您对细节要求这么高,看来特别重视专业呈现。不如我们先确认内容方向,最后专门留时间完善格式?”这样既化解对立,又把关注点引回正题。
说到底,人无完人,事无完美。就像再皎洁的月亮也有环形山,但谁会因此否认它的清辉呢?用发现美的眼睛替代找茬的放大镜,或许我们都能活得更轻松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