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ù zuò gāo shēn
成语解释:本来并不高深,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。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,掩饰内容的浅薄。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文章及说话等
繁体字形:故作高深
英文翻译:pretend to be profound
故:1.事情;事故:细故。变故。2.缘故;原因:无故缺勤。不知何故。3.故意;有意:故作镇静。明知故犯。4.所以;因此:因大雨,故未如期起程。5.姓。6.原来的;从前的;旧的:故址。故乡。依然故我。7.朋友;友情:亲故。沾亲带故。8.(人)死亡:病故。染病身故。父母早故。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有人用"故弄玄虚"形容某些专家发言,就像把简单道理装进密码箱,非要别人找钥匙才能看懂。比如某位教授说:"通过多维异构数据协同,构建非线性认知模型",其实就是在讲"用不同资料拼出完整画面"。这时不妨自问:为什么要把简单变复杂?答案可能藏在说话者的不自信里——用术语筑墙,有时是为了掩饰认知的薄弱环节。
当看到"高深莫测"的成语被滥用时,就像遇见把家常菜装进法餐摆盘的人。某次学术会议上,研究者用"基于逆向工程思维重构信息传播路径"描述"查谣言的来源",听众面面相觑。这时候要追问:专业术语和故作高深的分界在哪?关键在于是否以交流为目的。真正的专家懂得把复杂概念翻译成公共语言,就像把烈酒调成鸡尾酒,既保留精髓又易于入口。
"阳春白雪"原本形容高雅艺术,现在常被用来讽刺脱离实际的理论。某科技公司发布会上,CTO用"量子纠缠式分布式架构"描述他们的服务器集群,其实普通工程师都知道这就是"多机房数据同步"。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的专业壁垒已经够高,交流时更需要架桥而非筑墙。就像给父母解释手机功能,用"视频通话"远比"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"更有效。
成语"曲高和寡"在现代职场有了新注解。某次看到新员工述职报告写着:"通过深度垂直领域的精细化运营,实现用户心智渗透",看得主管直接批注:"请说人话"。后来才明白他想表达"在特定行业做好服务,让客户记住我们"。这提醒我们:语言如衣服,合身比华丽更重要。真正有价值的内容,不需要镶满术语的金边。
在知识共享时代,我观察到有趣现象:越是半瓶水的人越爱晃动专业术语,而真正的行家往往能用大白话讲透原理。就像物理学家费曼说的:"如果你不能向餐厅服务员解释清楚,说明你自己还没完全懂"。这种返璞归真的表达智慧,或许才是应对信息爆炸的最佳策略——把知识炼成糖块,而非让人难以下咽的压缩饼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