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ù zāi xù huàn
成语解释:谓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。
成语出处:明·李贽《焚书·杂述·寒灯小话》:“今得人钱财,视同粪土,岂为谋王图霸,用之以结客乎?抑救灾恤患,而激于义之不能以已也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捄災卹患
英文翻译:Save the disaster
救:1.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:救命。挽救。营救。搭救。抢救。一定要把他救出来。2.援助人、物使免于(灾难、危险):救亡。救荒。救灾。救急。
灾:1.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:水灾。兵灾。2.个人遭遇的祸患:没病没灾。3.“菑”,另音zī
恤:1.同情;怜悯:体恤。2.救济:抚恤。3.忧虑。
患:1.祸害;灾难:患难。水患。防患未然。2.忧虑:忧患。患得患失。3.害(病):患病。患者。
说起“救灾恤患”,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地震、洪水后的救援场景。比如:“当地震发生后,志愿者们第一时间赶往灾区,分发物资、搭建帐篷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灾恤患的精神。”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大灾大难中,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互助行为里。
有人问:“救灾恤患的核心是什么?”答案其实很简单:在他人最脆弱的时刻给予支持。比如疫情期间,邻居主动帮独居老人买菜送药,这种“小事”同样是救灾恤患的生动体现。
企业如何实践这个理念?某食品公司在台风过后,不仅捐款捐物,还派出专业团队帮助农户修复受损大棚。这种既“输血”又“造血”的方式,让救灾恤患的效果更持久。
有个问题值得思考:“救灾恤患只是物质帮助吗?”并非如此。心理援助同样重要。汶川地震后,心理咨询师们持续三年为幸存者做心理疏导,这种对精神创伤的抚慰,是救灾恤患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的救灾恤患正在发生有趣变化。比如通过直播平台募集善款、用无人机运送急救药品,科技让善意传递得更快更精准。这既保留了传统美德,又注入了创新活力。
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消防员洪水中托举婴儿的画面,或是同事默默帮你处理积压的工作,本质上都在展现同一种品质:在困难面前选择成为别人的支撑。这种选择,让人类社会的韧性远超想象。
未来的救灾恤患会是什么模样?或许会出现更多跨界合作,比如游戏公司开发防灾模拟程序,快递网络变身应急物流系统。只要保持这份共情与行动力,善意总能找到新的表达方式。